转型需要校企合作 转向还须“政校合辙”——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须重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作者:杨农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7-07-06 阅读量:0

国务院在 2014 年做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此后,国务院六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最近,中华职业教育社为落实中央上述决策部署,对部分省市面临转型的一些高校做了实地调研。作为调研组成员,在检视调研成果的时候,我感到,除了常说的顶层设计、资金支持、转变观念、制定规划、校企合作等需要在“转型”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渐次落实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就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校转型中的作用,通过政校互动,实现“政校合辙”。

这里说的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地方本科所在的地市级政府。如果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是转型之“型”是否到位的基本标志的话,那么,“政校合辙”的程度无疑是转型之“向”是否正确的主要佐证。因为高校所在的地方,不仅是高校经济社会环境之所在,更应是应用之“用”着力之所在。地方政府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引领者,也是最大的经济社会信息持有者。即便在最浅层的意义上讨论,不解决“政校合辙”问题,就难以解决高校转型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在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政校合辙”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政校合辙决定转型方向,产教融合保障资源支持,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

或许有人会问,学校即使不是政府办的(公办)也是政府管的(民办),“政校合辙”难道还是一个问题吗?其实问题还真的存在。据我观察与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公办高校一般都有与地市级政府相当的行政级别,民办院校虽无行政级别,但资产体量大,管理机关属于省教育部门,地市级政府和高校既无资产纽带,也无隶属关系,高校虽在地市,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二是地市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上,对于高校,往往在维稳角度关心较多,对于运用高校资源服务地方发展认识还不够。当然还会有一个原因,就是与高校的合作会是一种长线战略合作,如果地方政府施政有短期倾向,难免会对远期见效的事情有所忽略。

三是高校自身事务繁冗,应对转型要求主要是贯彻省级指令,更受认识和能力限制,尚无精力直面当下,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而具体的需求。当然有的专业有对接,有的专业也有很好的成果,但学校层面的整体对接似乎还不够。

要使“政校合辙”或增加“合辙”程度,建议在推动高校转型时,要协调和推动地市级政府对所在区域面临转型的高校给予高度重视,将高校资源的运用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采取切实措施,助推高校转型,使高校通过转型反过来助力地方发展。特别对相应地市级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推动跨界对话和多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应该认识到,对于“政校合辙”,高校还是有积极性的,因为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社会服务。综合性高等院校不因为自身有综合性而要求稍弱,要转到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理应要求更高。事实上,许多院校在服务地方方面是做了不少工作的,问题是所见的对接合作多具有自发性、偶然性、个案性,似乎都不是“政校合辙”大规划、大对接、大平台运作的必然产物。以皖西学院服务当地石斛产业为例,虽然高校技术领先,服务也有效,地方政府欢迎并支持,但学校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却没有多少沟通,更没有形成机制。建议地方政府主动协同高校每年召开一次跨界跨部门对话会,参加部门和单位应包括发改、教育、财政、工信、农业、人社、行业协会、重点企业,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向院校介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各有关方面提用人需求,高校提对接措施和请求支持的事项。

第二,鼓励和推动地市级政府设立高校发展专项基金,为转型和发展提供常态保障。就调研情况看,已知河南省驻马店针对黄淮学院设立了这种基金,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必要做追踪观察。我认为,要将基金设立当做推动转型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花力气做好这件事。这就要求明晰基金的功能定位,做好制度设计。就功能而言基金是为特定高校转型和发展服务的,用基金可以签约外聘学校急需的双师型教师,使外部智力资源为己所用;可以礼聘客座教授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转型不必一刀切,技术也需要学术支撑),提升学生通识教育水平;可以帮助本校教师外出参加高端培训,提升与转型相适应的业务能力。要实现上述功能就要使基金保持“蓄水”并且能够提升“蓄水量”,因此,除政府拿出的种子基金和每年新增的资金外,还要建立社会筹款机制,这就要求按照基金设立、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制度,保证基金设立和使用的透明与高效。

第三,鼓励和推动地市级政府在专业层面购买高校服务。专业和专业群转型是学校整体转型的基础,也是转型的指标性单元。地方要发展,当地政府最清楚重点在哪里,中长期规划中人力资源保障的方向在哪里。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本来政府也应该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做出切实规划,作出必要投入。当然校企合作包括了企业定制人才、购买服务的内容,但由于企业较容易追求短期效益,长期战略性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政府投入。因此,要推动地市级政府在跨界对话基础上,有针对性且系统购买当地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有了高校占比较高的专业层面直面地方发展的服务,高校转型之“型”,可谓形态初具了。

(作者系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