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陈列展时,对中国梦做了精彩的描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深刻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应以实干为基本准则,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内容和途径,形成最为坚定的发展共同体,为中国制造加油,为中国梦加油!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2015年3月29日,正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之际,由民建中央和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承办、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协办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民建中央、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30多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部分职业院校校长、专家学者以及陕西、安徽、湖北、湖南等11个省市职教社负责人等102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来自政界、学界和企业界的20多位专家围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理念、法制和制度建设、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社会观念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会场
(一)校企合作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认识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要解决的问题,要传播先进的职业教育文化,不管是哪个部门,企业、学校、家长、学生、整个社会要尊重劳动,重视技能,不能把职业教育看得低人一等。”
首先,要解决好一个认识问题,一个观念问题,一个理念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几位发言的同志还列举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尊重劳动、不尊重技能劳动者的理念。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理念,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助推了这些思想观念和理念的延续。认识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要解决的问题,要传播先进的职业教育文化,不管是哪个部门,企业、学校、家长、学生、整个社会要尊重劳动,重视技能,不能把职业教育看成低人一等。
第二,政府要起引导作用,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制度保障。当前我们要由一个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由一个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都离不开职业教育。为此,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快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深入研究和探讨校企合作的机制和模式。
第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老师要不断学习进步。刚才一些学校讲到的有船长、企业老总和工程师给学生上课,这非常好,这样才能及时把新技术新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崇尚职业,愿意为职业献身。
第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目前,全世界前100项创造社会财富最多的专利没有一项是我们的,最典型是汽车制造业,产量和销售前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利润的70%被人家拿走,这就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没有创新驱动,我们只是一个大国,不可能成为强国。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培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办好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去年6月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未来发展的根本,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还是粗放发展,只是靠扩大产能这个日子是过不去的,为此,一要靠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创新中间还有一个技术和技能,这就要靠职业教育来提升。为此,要解决好三个导向,第一个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国家发展新阶段、新常态;第二个导向是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没有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就没有方向;第三个导向是坚持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向,解决好企业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
总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办好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提出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坚持产教融合发展,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
(三)人力资源建设的现实需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汤涛:“把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好,努力让技能强国成为现实。”
校企合作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大大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实战能力。因此,从人力资源工作入手,是反观校企合作的重要媒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讲话
一是重视研究国家的人力资源状况。我们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只有4100万,虽然比2004年增加了122%,但只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5%。而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源总量中只占20%,占比很低。现在国家提出“创新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怎样实现?靠人才驱动,靠发挥技能人才作用,靠推崇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而这都离不开职业教育。而目前我们的一些社会观念、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用人机制导向都有一些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需要突破。
二是在完善政策体系上做工作。一是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 ,我国已有2亿人参加了职业资格鉴定,其中有1.6亿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推出新版《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我们推出了一部职业分类大典,这是职业教育最基础性的东西,目前我们正在请专家研究修订,计划今年推出新版职业分类大典。
三是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开发法,从而推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四是搞好中华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组织1950年成立,而中国2015年才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中国加入的太晚了,全世界搞了40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没参加,一块奖牌都没有。2010年和2011年,我们参加了两届,只各拿了一块银牌。今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举办43届,我们正在积极准备,力争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五是继续为技术技能人才在待遇上呼吁。我们每年有500个国务院特殊津贴名额,我们拿出10%专门针对高技能人才,探索让一线高级技师以上人才享受津贴制的政策机制。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我国的六类人才队伍中,目前技能人才队伍最弱,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好,努力让技能强国成为现实。
(四)校企合作一个现实和案例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陕西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李冬玉:“要建立校企融合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陕西省中华职教社在促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目前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确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出台的政策有力,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地方也包括省一级政府,对搞好职业教育提升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新常态下怎么样认识职业教育,我认为还不够。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些学校最常见的现象,每年8月份,都会张榜公布考上一本、二本的学生。这种导向对学生和家长都不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三是从陕西省我们发现一些大企业很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一些国际性企业都非常重视校企融合,倒是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四是一些职业院校本身存在着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的问题。
五是社会上特别是家长和学生重学历、轻技能观念仍比较普遍。
建议:
第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争取发挥我们的自身优势,在主流媒体上为职业教育发展呼吁。
第二,要加大大力表彰优秀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要建立校企融合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五)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现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杨进:“从总体上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依然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职业教育承担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使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相适应。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马培华副理事长主持会议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九十年代末期,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在促进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世纪之交,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受政府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行业指导作用弱化。行业企业出现了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教育规律不一致的现象,直接伤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元气,直接影响了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
近年来,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战线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但总体上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依然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因此,在新时期,校企合作应该在法制建设和法律落实上有更大的作为。全国人大、政协应推进《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公司法》《国有企业法》《预算法》相关内容在实施中的协调。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从治理和治理结构的视角认真审视校企合作中同样具有主体地位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承担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权利。
(六)职业教育中教育、政府、行业企业的角色及分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孙善学:“因此,离开‘合作’就没有好的职业教育制度,离开‘合作’必然失去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当前在《职教法》修订工作中一定要重视相关各方的利益表达和充分参与。”
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群体或个人的共同合作,离不开良好的国家制度匹配。因此,离开“合作”就没有好的职业教育制度,离开“合作”必然失去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当前在《职教法》修订工作中一定要重视相关各方的利益表达和充分参与。
基于此,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改进职业教育治理模式。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学校、举办教育中走出来,想办法创造、刺激社会职业教育需求。
二是改进公办职业学校的投入模式。建议将一定比例的企业税费(例如教育费附加)返还给企业专门用于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明确资金投向企业与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政府监督使用情况,形成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新的职教投入模式。
三是赋予行业企业在制定职业教育标准中的话语权。标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依据。我国还没有建立职业教育标准制度,初次职业教育采用的学历教育标准和继续职业教育采用的职业资格标准都不能成为职业教育自身的标准,必须融合教育与培训两个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七)职业教育转变的现实需求
天津庆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太利:“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同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模式,解决高层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要由低分生源、低学历向高分生源培养转变。第二,职业教育要由培养一般劳动者向培养创业型创新型学生转变。第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由原普通专业向新产业、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专业扩展。第四,职业教育要由过去粗放型教育向集约型教育转变,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 建议政府部门根据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职业教育规划,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对师资队伍的配备,对学生培养方向进一步深化。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同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模式,解决高层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
(八)校企合作的形式和途径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步松:“校企协同共生发展,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基础上的互惠共享,知识共享。”
第一,找到了校企合作的动力。一是认识一致,校企合作不是学校“单相思”,校企合作不是企业单方责任;二是需求对接,并实现人才培养对接。
人社部副部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汤涛讲话
第二,有了校企合作的保障。一是校企成立“浙江物产集团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下设研发、培训、人才培养中心和产教办公室,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二是共建企业大学,与浙经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机制。
第三,收到了校企合作成效。校企协同共生发展,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基础上的互惠共享,知识共享。
(九)校企合作应坚持两条路子
扬州东方集团董事长何思模:“还要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政府要从政策上倾斜,给予更大税收优惠。”
自18世纪以来,德国已推出了四波工业战略,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为工业1.0战略,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为工业2.0战略,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大批量的简单化生产模式工业3.0战略。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2013年4月,德国政府力推新工业战略,德国媒体称为工业4.0战略,而这一切源于德国有稳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提供了源源不断人才。德国的双元制被世人称道。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借鉴双元制的优点,让更多企业介入到职业教育中,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要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政府要从政策上倾斜,给予更大税收优惠。
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组建了行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了院士、博士后及博士等高端人才。设立了易事特商学院,开设了工程硕士班,还邀请专家到公司授课培训。公司每周一晚开设董事长课堂,以内部集中培训形式打造共同学习的平台。公司还积极走出去,与国内20所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本人也每年轮流到各高校授课。在职业教育方面,易事特参加了职业教育联盟成为理事长单位,与院校签订了成才合作培养协议,定向资助培养能力强,符合要求的优秀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十)校企合作的环境建设
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 北京祥龙公司党(干)校常务校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史晓鹤:“营造全社会关心职教、重视职教的法律、政策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使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在国家转型升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第一,在《职教法》执法调研过程中,系统了解一下,当前在法律层面,在政策层面,在落实层面,各地的好经验、好典型。同时,摸清有哪些问题,是谁的问题,应该怎么改。
第二,中国特色职教事业呼唤大师和大师群体的出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应高度重视研究工作和专家队伍建设,要培育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教理论专家,实践创新专家。
第三,进一步落实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加快《职教法》调研和修订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职教、重视职教的法律、政策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使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在国家转型升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十一)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冠群驰骋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广东:“职业教育是“落地“的教育,第一目标是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组织要加强沟通,共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有更加紧密的结合,不管是职业院校还是培训机构,都要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和企业开展各方面的合作,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若干企业的支持。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还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与某些环节的管理,为课题研究等提供各种一手资源。冠群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领军企业,在这几年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行业实战经验,一些方式方法和制度在行业中还起到了引领作用。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发言
我们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学校的作用,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走进学校,鼓励各类企业办培训,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企业为接收学生支付的工资应按规定在所得税中扣除,这对社会对学校都是一项有利的事情。职业教育是“落地“的教育,第一目标是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组织要加强沟通,共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十二)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政府和企业的互动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田秀萍:“职业院校要树立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服务创新型企业人才亟需的理念。”
一是建立企业外考官制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政府鼓励企业优秀高级工程师向职业院校流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职业院校举办的以实习为主要目标的校内企业免税支持;三是职业院校向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学生开放,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四是出台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具体实施办法。
(十三)校企合作中从学校、政府及行业三方面整体推进
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黄景容:“要保证校企双方有质量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校企双方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否则没用。”
学校方面应该做到“四帮两让八共同”。
四帮,一是学校要帮助企业解决技工短缺的问题;二是学校有本事的老师要帮助企业解决攻克技术的难点问题;三是学校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技能再提升;四是学校尽可能帮助企业开发新的技术或新的服务项目,让企业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两让,一是学校应该让企业来免费享用学校一些生产性的实践基地和相关的引领的设备;二是让合作企业优先选用企业认为适用的毕业生。
八共同,就是校企双方八个方面共同合作。一是共同办专业;二是共同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三是共同招工招生;四是共同建设师资队伍;五是共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六是共定课程;七是共同建设校园文化;八是共同促进学生稳定就业。
政府方面应该做到“二三二”。
“二”,即建议政府推行两种培养模式。一是国务院《决定》提出的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二是人社部提出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新型企业学徒制培养模式。国家应该在这两方面都给予扶持。
“三”,即国家方面应该围绕三个主体积极性制订出台相关的政策,一定要围绕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合作积极性和学生积极性这三个主体积极性综合考虑制订国家层面的相关的法规政策。
“二”,即两种方式推进,第一种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推进,第二种是地方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价阶段性评价当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质量情况,以社会公布方式推进校企合作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陕西社主任李冬玉发言
行业企业方面,我认为要抓四个“一”。
一是行业协会应该增加一个职能,就是把促进本行业校企合作列入行业协会的职能;一是企业用工应该有一个新共识:要认识到要想用到好工人,用到好人才,须走共同培养之路;一是企业还是要体现一个利己利国利校利民的社会责任。一是与院校合作构建一个社会经济利益共同体。
(十四)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余祖光:“石化行业对186家各种类型的石化企业调查发现,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认知的满意度仅有20%至40%。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
成果一,明确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至少需要三个体系的良性互动: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劳动就业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念。今天出席会议者基本来自这三个体系,有一个大家都离不开的要素,这就是现代产业文化。它是三个体系的共同文化基础,找到文化的共同语言,才能搞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才能共同搞好文化育人,提升产业大军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人文素质。
成果二,明确产业文化的核心及现实意义。产业文化是1760年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产业生产和工作方式的沉淀和升华,这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其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和创新创业精神。主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史、产业生产方式、产业人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和法律、制度等。开展中国产业文化史教育有利于对行业、企业认同,也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成果三,明确产业文化对于产业升级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代产业文化的底蕴十分单薄,无论企业管理层还是广大员工职业素养与现代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业化初期的错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一犯再犯,凸显我国精神文化的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农村生活到城市化生活,迫切需要提高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和合格企业主的产业文化素养,迫切需要我们发展文化软实力,在新的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成果四,明确产业文化育人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由于长期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影响,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普遍缺乏产业文化要素。石化行业对186家各种类型的石化企业调查发现,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认知的满意度仅有20%至40%。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也正是基于上述现实。同样原因,教育部、发改委、人社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提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有关要求都需要认真贯彻落实、
成果五,建议将传承创新产业文化应作为我社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建议我社利用团结产业界、教育界的人才优势和发挥协商资政的重要功能,为弘扬中国现代产业文化和开展企业界教育界的产业文化育人做出重大贡献。
职业教育虽是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在存在。但在面对现实和完善现实的使命中与行业企业有着本质的一致。而对于当下中国来说,最大的现实理想就是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校企合作为践行这个理想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发扬实干的作风,为中国制造开疆拓土,为中国制造加油助威!唯如此,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是坚定的,才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