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企业天然簇拥中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西藏工布江达县新任村(居)党支部
书记、致富带头人到渔歌子公司参观学习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艳芬(右一)率队赴西藏工布
江达县指导援藏项目,并见证双方签署农牧民干部培训框架协议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春旭
(左三)率队到渔歌子公司作在研项目调研
中山市三角镇东边合作社黑鱼养殖基地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王春旭院长
(前左)到渔歌子生产车间实地调研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吴小禾博士与
同事在食品中试工程中心精心准备实验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的本科学生在食品中试中心实训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食品中试中心做实验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吴小禾博士
指导的西藏沃野藏猪开发公司在建厂房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篇大文章。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长期致力于科研“在地”服务,依托人才和平台优势,探索出“优秀科技团队+公益研发平台+专业合作社”的“三农”服务模式,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从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启示之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作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时刻将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助推国家战略的实施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能把学校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时刻放在心里。创建于2004年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高、新、特、精”的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先后荣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集体、‘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广东省发起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启示之二:特色办学,经验鲜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表明:在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出地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科教强国”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学院积极探索“立足园区、三位合一、校企融合”的火炬创新发展模式,以健康、包装、电子、装备、数字医疗、绿色食品、现代服务等八大国家级别产业基地为依托;以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包装印刷、化学工业、汽车汽配五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制造、能源、通讯、科技四大新兴产业为引领,创造性地与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广东省教育部门和中山市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整合资源,系统推进科教兴国火炬计划的实施,打造出了享誉全国的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探索一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全国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示范。
●启示之三: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原因就在于“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定能打造出一所好的学校”的深刻内涵。学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三是离不开林艳芬书记、王春旭院长等开拓、创新、务实、勤政型领导集体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为学院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为广东省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条黑鱼连接一所高校和一片水乡,一条黑鱼聚集一群人才和一批项目,一条黑鱼带动一种产业,一条黑鱼致富一方百姓,一条黑鱼抒写一种情怀……
让我们一起聆听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谱写的东边渔歌!
久违的乡村之约
当台历翻到2017年11月,北方已进入深秋季节,寒意渐浓,而珠三角依然绿意盎然,宛如盛夏。
望着车窗外快速后闪的香蕉园和浓荫匝地的树木,中山火炬职院院长王春旭教授的心情也如同那天的天气,晴朗而温暖。他正在办公室负责人黄信坤的陪同下,赶赴一个美丽的乡村之约。
那是进入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也是王春旭难得的一个闲暇日。他们一路畅谈,话题始终没有离开一种名叫黑鱼的淡水生物。关于这次会面,对方早在三个月之前就发出了邀请,王院长已屡次爽约,如果再次推托,那实在是过意不去了。
邀请他的是中山市三角镇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苏婉芬、中山渔歌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赞球。东边是三角镇的一个小村庄,正如它的名字,该村地处中山市的东北角,方位很“东”,也很“边”,隔一条河就是广州番禺地界了。
一个合作社农民、一个企业家、一个法学教授,让三个不同角色的人聚到一起的,就是东边村那条神秘的黑鱼。
黑鱼,广东人俗称生鱼、斑鱼,北方多叫柴鱼、乌鱼。三角镇人工养殖黑鱼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下,全镇鱼塘都纷纷搞起了黑鱼养殖,养殖面积达到了今天的5000亩,养殖技术主要靠对祖辈经验的传承。目前,三角镇几乎垄断了全国的黑鱼苗繁育。
黄信坤虽然是三角镇本地人,但找到约定的地点还是颇费了些周折。中午时分,他们终于到了三角镇蟠龙村新华路7号——中山市渔歌子食品有限公司所在地,也就是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地点。杨赞球早已在路边等候,热情地握手言欢之后,双方围着茶台,继续着黑鱼的话题。
一年前,他们围坐的地方还是一处残砖废瓦、荒草蔓生的荒地。如今,简洁漂亮的办公室、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已拔地而起。目前,国内工艺和设备很先进的黑鱼产品生产线已进入实质性运转。
看到这些巨大的变化,王春旭院长抑制不住心头的欣喜,话音也随之提高了几个分贝。要知道,这就是他近三年来一直关注的重点落地项目之一。
作为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院长,王春旭一贯主张要搞实实在在的落地科技研发项目,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研发特长的人才通过校企、校地等合作途径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当三年来,这个“最后一公里”在黑鱼身上实现“首通”之时,他顿感自己没有“爽约”。
望着公司迎客大厅正面墙上那幅“渔歌子休闲水乡规划效果图”,一派鱼跃鸢飞的岭南美丽乡村图在他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此时,他对那位食品专业的博士更平添了几分赞赏。这位博士就是吴小禾。
浪漫的“百步”牵手
2009年,吴小禾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之后,便来到广东,最终选择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他对自己的研发工作有比较清晰的定位,一直想做点专业服务产业的接地气的项目。他了解到,当时整个中山市在食品研发方面力量相当薄弱,食品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低,直觉告诉他,这将是他有所作为的方向。
2013年,他向学院申请筹建一个食品工程的中试工程中心,用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整合市内外各高校的先进食品技术进行中试和推广服务,同时培养食品工程方面的人才。这个思路得到了王春旭和各位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当年年末,平台建设的第一笔资金60万元由学院划拨到位,但仅能满足购置急需的果蔬加工、分离、焙烤、食品预处理和包装等设备。鉴于吴小禾的才华和诚意,中山的百年老企业咀香园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向工程中心准捐赠(捐赠使用权)了50万元食品中试工程设备,联合共建这个中试平台。
2014年底,中试中心在学院实训校区完工。吴小禾第一时间带领学生团队进入该中心,开始了历时半年的紧张调试工作。当时,该中心在整个华南地区都算是比较先进的食品中试平台了。
“我对这里的每台设备都很熟悉。”吴小禾的弟子、中试中心的管理员郑立野说。郑立野就是通过筹建这个平台培养出来的火炬职院学生,毕业后被中心和咀香园同时看中,目前他正代表咀香园来管理这个平台的日常运作,是吴小禾团队的骨干成员。除了十几名本科生和高职学生之外,吴小禾团队还聚集了7名分别来自食品、机械、包装等不同行业的博士和教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静静就是该团队的核心成员,她是中山市资深科技特派员,也是三角镇东边黑鱼养殖户和吴小禾团队的红娘之一。自进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她积极开展“三农”服务工作,为各镇区专业农户争取的项目经费累计超过2000多万元。
2014年8月,中山市农业部门抽选吴小禾作为专家进驻镇区进行调研和科技服务,三角镇推选的点是东边养殖专业合作社。吴小禾了解到,作为黑鱼养殖产业的专业镇,三角镇黑鱼年产量高达两万吨,产值超过3亿元,居中山之首,并位居广东前列。
然而,正如杨赞球所说,该产业却一直存在“赚一年亏一年平一年,三年一个大循环”的周期波动,而个体小农生产状态、饲料经销商哄抬养殖成本、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鱼商操控市场打压销售价格等,正是导致该传统产业出现这种“怪现象”的原因。
尤其是,对黑鱼进行深加工、消化卖不掉的鱼等“老大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黑鱼养殖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为了突破这个瓶颈,合作社负责人苏婉芬尝试带领社员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将黑鱼委托加工成为黑鱼肉肠。机缘由此产生,一个关于黑鱼的曼妙传奇故事便由此展开,序曲是一段直白的对话。
“黑鱼委托加工只是利用了肉的部分,鱼骨、鱼鳞、内脏等副产物是怎么处理的?”吴小禾在了解和品尝过该社的产品后问道。“都是直接几毛钱一斤卖给别人做饲料了。”苏婉芬随意作答。
刹那间,一个奇妙的数据在吴小禾的脑海中猛然闪现——在技术创新这条路上,他和东边合作社之间只相隔100步!
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100步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做过水产品方面的研究,心里不太有把握一定能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且东边合作社当时的经营也是处于起步负债阶段,没有经济实力来投入做产品研发。
但他相信,有了合作社在农业创新上的决心,只要他向对方先迈出一步,走好了第一步,双方一定会携手走完剩下的99步。“所有的黑鱼副产物研发都免费,不用合作社投入一分钱!”迎着东边合作社社员们充满渴望的眼神,吴小禾不假思索地作出承诺。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决定,吴小禾还显得有点后怕,因为研发对很多小微企业来说都是高风险的,对很多高校和研究院所来说,也是相当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研发人员和设备投入都是要花钱的。
但是,他觉得副产物开发利用是行业发展所需,也是合作社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况且,有个接地气的项目做着总比设备和人员空闲或做闭门造车的研发要好得多,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是当作公益项目来做也是可以的。
这个浪漫的“百步”牵手,让东边合作社久旱逢甘霖。后来才知道,合作社已支付了近十万元的科研经费找相关单位进行研发,结果做出来的产品令他们很失望,已经没有能力和信心继续开发下去了。
这时,吴小禾的一句激情承诺,让苏婉芬和她的社员们重新看到了希望之光。之后,在中山市农业部门下发的科技特派员需求调查表中,苏婉芬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吴小禾”三个字。
2014年下半年,中试工程中心正在装修,苏婉芬便带着社员们连续几次造访,并且对吴小禾团队的期望和信心越来越强烈。因此,在该中心交付使用没几天,吴小禾团队就开始了鱼骨产品的开发。
鲜美的鱼骨靓汤
然而激情终归是激情,要走出第一步,还需要选好落脚的台阶。鱼骨产品在论文和专利里有近百项成果,其中不乏高大上的保健品工艺,吴小禾和他的团队一一梳理学习。他们要选择东边合作社能驾驭和承受得了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指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研发工作还未真正展开,吴小禾和他的团队似乎陷入了迷茫,他们在寻找一个令人心动的灵感。
为了犒劳吴小禾团队,一个夏天的中午,苏婉芬亲自煲了一大锅鱼骨汤,并驱车几十公里趁热送到他们中试中心。吴博士和他的弟子们一边喝着味道鲜美、洁白如乳的鱼骨汤,一边萌生了由汤入手的研发设想。
然而,他们是搞学术做实验的高手,却不是煲汤做饭的“巧妇”,煲出的鱼骨汤十分不受待见。面对这样的尴尬场面,苏婉芬迅速联系到了当地的一位大厨,为他们做示范。吴小禾一点也不马虎,马上领着两个学生带着红外温度计、天平等工具赶到了。
从鱼骨清洗、飞水、油炸、煮制、加调料到最后上桌,大厨只顾按照自己的感觉忙碌地操作,没有一秒的停顿,吴博士和学生拼命地记录、测量。回到工程中心后,马上进行流程再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做出了比较满意的鱼骨汤。
大厨做鱼骨汤的工艺在中试中心学生手里逐渐熟练起来,但熬汤后的鱼骨渣也越积越多,这些丢掉的鱼骨渣中还有很多的肉和骨,十分可惜。他们注意到,厨师们都是直接将鱼骨渣扔进垃圾桶,在所能查到的鱼骨汤专利里也都是把渣扔掉了,这太浪费了,也不环保!
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们脑海里诞生了,做鱼骨全利用的开发。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行,鱼刺怎么能吃呢?但他们相信,这里是食品高新技术工程中心,别人做不到的,他们可以做到。就这样,颇具挑战性的二次开发,便从一碗鲜美的鱼骨汤开始了。
吴小禾团队之所以信心满满,除了团队本身专业技术过硬以外,还因为有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建的一流食品中试工程中心作为依托。坐落在学院实训校区的“中山市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中试中心”是中山市食品行业仅有的为行业服务的开放式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由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参与共建。
工程中心立足于中山市专业镇建设战略,服务中山市优势食品和农产品产业,致力于为中山市淡水产品、烘焙食品、果蔬产品和调味行业开展新颖、健康、安全的高新技术服务,通过促进学术、技术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达成政府、产业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金融风投机构协作共赢的愿景。
该中心以研究开发行业共性技术问题为着眼点,以食品工程技术单元操作为逻辑,配有珠三角地区一流的以食品加工高新设备为主的设备仪器196台套。拥有一支专职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保健食品、食品机械、食品包装、食品检测和食品安全与法规等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科研团队。
危险的茶色酸水
2015年的夏天特别烦热,吴小禾和他的弟子们放弃了暑假,一头扎进中试中心。中心的各种高新技术设备都被他们用来进行各式各样的试错了。鱼骨的本质是无机钙和蛋白质,要对鱼骨进行全利用开发,必须将坚硬的鱼骨变软或促溶。吴小禾的专业知识告诉他,可以用酸、碱降解,将鱼骨完全变成氨基酸和钙溶液。
于是,他叫弟子们弄来了食品级氢氧化钠和盐酸进行降解,经过一夜的反应,鱼骨完全溶化,变成了澄清的茶色水溶液。效果看起来很好,但这杯鱼骨汤却是一杯危险的浓酸水,散发着白色的酸雾和刺鼻的酸味,只能通过加烧碱进行中和。
几乎半杯烧碱加进去了,溶液剧烈地沸腾起来,酸味、碱味弥漫了整个实验室。吴小禾的心情也随着这难闻的气味复杂沉重起来——如果这是食品的话,绝对不会有人吃的。
好歹用烧碱将溶液中和到了中性,pH测试显示人体安全了,但是谁也不敢品尝。空气似乎变得凝重起来,在面面相觑的尴尬氛围中,吴小禾果断地舀起一小勺茶色溶液放入嘴里,味蕾绽放开来——又咸又鲜。
酱油!这是酱油味啊,这就是那些各式调味品配方里常见的蛋白水解物了。这是一个很意外的发现和惊喜,至少这个实验证明了鱼骨可以做成动物蛋白水解物。
不过,问题也接踵而来,大量的酸碱化学反应,超出了人类烹饪史的化工工艺要求,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已对蛋白水解行业进行了严格的限量,限量技术对不少企业来说是有很高难度的。
“我们搞食品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食品加工工艺的最小化,是为了简化工艺,生产出安全营养的食品,这个工艺显然不符合我们的理念。”吴小禾严肃地告诉他的弟子们。降解实验,不得不终止……
吴小禾在实验室冒险品尝茶色酸水的细节,王春旭院长是万万没想到的。但一件几乎终止整个研发项目的事情,也让吴小禾万万没想到。由于学院专业和招生的调整,一些专家建议减少食品加工专业招生名额,甚至停办该专业。
但王春旭却力排众议,坚持继续开办该专业,并将“绿色食品生物技术”确定为该专业的发展定位。从市场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来看,这一决定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王春旭说:“科研工作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火炬职院这样的园区大学,跟产业结合紧密,更要凸显科技研发的重要作用。”就学院与东边合作社的黑鱼开发项目,他曾多次召集协调会,及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不仅如此,王院长还将目光投向了更高、更远的空间。为了让学院科研“在地性”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落地,他设想成立一个既连“天线”又接“地气”的职业教育综合性服务平台。
这一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经过近两年的筹备,2017年4月7日,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在中山火炬职院揭牌。该基地由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广东省教育部门、中山市政府部门三方联合共建,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举措。
可以这么说,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的建立,上连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高端成果,下接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地区的在地需求,让学院的科研服务更上档次、更成体系。黑鱼全值开发项目就是该基地的在研项目之一。
晶莹的鱼骨汤膏
心情固然是沉重的,但是研发工作还得继续,东边合作社社员真诚而又渴望的眼神,在吴小禾的脑海中反复呈现。
降解法行不通,那就用生物酶解方法;酶解法行不通,就用纯物理的高温高压蒸煮法。总之,凡是能搜索到的方法,他们都尽量尝试。那段时间,吴小禾团队实验室的画风完全变化了,整天听到高压锅在电炉上“嗞嗞”冒着蒸汽,喷出肉食炖煮时的诱人香味,给人带来了愉悦的实验室工作体验。
鱼骨终于被他们彻底软化了!白白地躺在锅里,冒着诱人的香气。所有人都意识到,这肯定是一个很好吃的产品。经过高剪切粉碎,软化的鱼骨变成了晶莹乳白的膏体,鱼骨膏没有辜负他们近半年整日整夜的折腾,鲜味直达人心,留香持久。经过他们的专利对比分析,发现这种技术还是空白,鱼骨汤膏的雏形出来之后,他们随即申请了首份专利。
然而,汤膏的试制成功,距产业化、市场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通过这种工艺做出来的汤膏很适合餐馆使用,但产品呈低酸性、高水分活度、高蛋白状态,极易成为剧毒肉毒芽孢杆菌繁殖的温床,是一种跟牛奶、豆奶一样的高风险产品。
如何对汤膏进行安全保存,是吴小禾团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鱼骨汤膏之前没有人做过,是没有先例和标准可以参考的,实际生产和流通环节哪怕出百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都可能导致人员重大伤亡,风险极高。
尤其是,鱼骨汤膏进入市场,需要远距离储运,必须充分考虑生产成本问题。作为一名食品专业的博士,此时,吴小禾考虑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经营成本和东边合作社社员们的切身利益。
接下来,杀菌冷却、避免使用防腐剂和各种方式的脱水浓缩等技术难题,吴小禾团队都需要一一攻破。有很多实验从一开始就不能停,有时被迫和学生加班实验到凌晨,第二天还得和学生赶回去上课,师生们带着疲惫和黑眼圈走进教室,台上台下一个讲一个听。相视对方的疲惫,只能相互报以心照不宣的微笑。“这样的学生五年难遇,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美好心情不过如此。”吴小禾骄傲地说。
最终,团队选择了热风喷雾干燥技术。喷雾干燥塔高近三米、宽五六米,工业级的空压、风力、热力、供料、喷雾和收集系统,是团队成员从来没有操作过的,他们“赶鸭子上架”地照着规程熟悉设备,开始了艰难的实验。
一分钟几万转的工业级空压机气动喷雾头发出高分贝噪声,吴小禾和学生耳朵塞着纸巾,站在机器旁超过十分钟都会感到听力受损。后来,不得不买来专业的劳保耳塞才能解决问题。这种工艺生产的鱼骨汤粉,粉末细腻,溶解速度快,色香味都很不错。
经过连续攻关,完美解决了产品的高危微生物污染问题,可以像奶粉那样常温保存,并可随时随地冲调食用。
快乐的雪域来客
2017年12月2日,珠江三角洲阳光明媚,和风徐徐,东边村迎来了一群快乐的藏族同胞。
在渔歌子公司,20多位来自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新任村(居)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齐聚一堂,他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聆听着吴小禾博士关于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的专业技术讲解,一边虚心地向公司负责人请教关于新型合作社组织架构方面的问题。
到了生产车间,他们不仅被先进的生产设备震撼,也被吴博士设计的高效快捷流水线折服,纷纷用手机玩起自拍,并不断地啧啧称赞,有的甚至还想跳一段欢快的锅庄。他们此行,既是来学习,也是来感恩的。
“没想到我们会将工厂建到西藏,”吴小禾颇为自豪地说,“那里丰富的特色农产资源迫切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吴小禾说的是学院的援藏对口支援项目。
2016年,中山市首次牵头对口援助西藏工布江达县,学院作为工作组的成员单位,不仅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力量驻地挂职,还带去了技术项目帮助当地藏胞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吴小禾团队主要负责藏香猪、松茸深加工工艺流程开发和现代化的生产线设计。目前,位于该县的西藏沃野藏猪开发公司的厂房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不久将会投产。
将国内目前比较先进的食品加工工艺引入到西藏地区,既是技术援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东边实践”的成功辐射。正如该县县委主要领导所说:“中山—工布江达县产业发展具有很强互补性,两地间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高新技术合作领域广阔,期待加强与火炬职院之间联系,推进双方在食品开发、包装设计和绿色环保能源等领域开展政校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推动工布江达县产业经济发展。”
工布江达县金达镇峡索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次旺多吉说:“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民生援藏、产业援藏、智力援藏、人才援藏、感情援藏等,各方面取得突破和成效,粤藏情谊、汉藏团结不断加深,开辟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准援藏之路。”
东边合作社的黑鱼全值化开发利用项目仅仅是学院科技服务的一个案例,正如学院党委书记林艳芬所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高职院校要主动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院将进一步发挥支农惠农‘东边实践’经验的辐射作用,争取在西藏打造出高职援藏的‘工布江达样本’。”
美妙的东边渔歌
2016年5月13日,渔歌子公司产品包装设计征集启动仪式在中山火炬职院隆重举行。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汪宇燕教授和市农业部门的领导出席并讲话,学院工程研究院院长谭玲主持了仪式。包装设计相关专业学生代表、学生会和社团代表100多名师生踊跃参加征集活动。
东边水产合作社社长、渔歌子公司副总经理苏婉芬,在仪式上介绍了黑鱼深加工项目的进展和“渔梓情”系列特色产品。当被问及“渔歌子”公司名称的由来时,她情不自禁地背诵起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的名作《渔歌子》。
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正是她所期待的美好生活。同时,她还津津有味地讲起了“渔梓情”商标的寓意:“梓是一种树木,我们祖先常种在房屋周围,有家乡的含义,我们开办合作社就是情系桑梓、造福家乡。”
2017年9月,经吴小禾博士亲自设计和督建的渔歌子食品有限公司的标准工厂已顺利投产,平均日产量达3吨。产品主要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同时推广,销往全国各地,销售对象均为知名餐饮企业。
公司总经理杨赞球憧憬着成为第二个咀香园,打造涵盖休闲游玩、亲子体验、黑鱼食品制作和黑鱼标本制作等项目的新型产业园。通过项目推进,带动1000多人就业、辐射300余户农户,从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三角镇渔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有了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东边合作社养殖户“赚一年亏一年平一年,三年一个大循环”的“魔咒”被有效破解,社员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心更足了,一幅渔歌唱晚、其乐融融的岭南水乡画卷正徐徐打开。
古有西塞白鹭曲,今有东边黑鱼歌。望着飞速运转的生产线,听着社员们阵阵欢声笑语,吴小禾如释重负地说:“我们没有‘爽约’,对得起院长的嘱托,没辜负村民的期望!”
他所说的,是院长王春旭与东边黑鱼养殖户的一个约定。三年前,他刚接手这个项目,在力量薄弱、困难重重的关键时候,王春旭院长带着黄信坤和吴小禾所在系的系主任赵斌等一批骨干力量,到养殖基地现场办公,当着渔歌子公司员工的面,定下了“三年之内,将有重大突破,到时候我来为你们庆功”的美丽之约。
服务永无止境,研发正在继续。2018年3月3日,农历元宵节的第二天,以吴小禾为核心的“中山市食品行业年度沙龙”在中试工程中心如期举行,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的20多家相关行业企业代表,围绕食品产业升级与金融服务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议定了沙龙明年的主题。吴小禾团队和他的中试工程中心,在业界的名气越来越大了,这种“优秀科技团队+公益研发平台+专业合作社”的“三农”服务模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实,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为了更多的人民生活更美好,我们衷心希望“东边渔歌”经久不绝,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旋律中愈发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