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三位一体”校企共育海外交通建设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4-19 阅读量:0

jyk0419b_b.jpg

彭水麻池村无止桥项目竣工

jyk0419a_b.jpg

中铁大桥局海外班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三十余载筚路蓝缕,有进步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经验教训,随着“走出去”和“一路一带”倡议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需要大量的海外交通建设人才。

重庆交通大学以国家战略发展为导向,致力于高等工程教育的探索与改革,融入国家交通建设行业综合化、精益化、国际化的转型主流,将海外工程人才要求前移融入教学环节,与“走出去”发展的先行者、“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中国交建,持续合作10年,依托特色专业、“卓越计划”等25项国家、省级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以“校企协同、学科融合”为路径,校企供需双向对接,共建实验班、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畅通协同育人机制,贯通协同教学路径,强化协同教学保障,构建“三位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和互惠共赢的海外交通建设人才共育机制。

共建实验班,畅通协同育人机制

海外交通建设项目快速扩张,面临人才结构、数量、质量上的缺失。项目配置的大量新毕业生或国内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会英语,却没有相应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或者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却无法用英语与他人进行工作交流;或者能交流,但对国际规则不了解。海外项目对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一个没有海外工作经历或相应培训的新员工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每个人的初期不断在试错,通过积累达到提升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学习成本,而且,新进的员工重复着同样的成长过程。

人才瓶颈已经是制约工程企业海外扩张的关键因素。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克服“水土不服”,就必须具有一批“外语好、善于与国外政府和民众打交道,重视环保理念、质量管理,还要懂经营战略、风险管理等”的复合型国际人才。

对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2008年,重庆交通大学主动适应企业海外建设人才的急需,与中国交建二航局合作,在国内率先创设“3+1”“海外班”,开展海外交通建设人才定制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围绕海外交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国际能力素养教育楔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交流协作的工程素养,工程思维、工程实践、工程创新的工程能力和融资管理、施工管理、经营管理的管理能力。

“海外班”由企业选聘交通土建类专业大三学生为“准员工”,大四期间增设10门海外项目管理课程,结合国际工程项目案例进行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企业聘才、学生发展和学校教学需求有效对接,缩短毕业生海外工作适应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受到众多企业青睐。

几年间,合作企业快速增加到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7家央企,覆盖专业由土木类拓展至经济、管理、外语等10余个,培养了1200余名海外工程管理人才。2017年拓展开设中交“PPP项目管理班”,该模式被合作企业推广到国内10多所高校。

10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在“海外班”之后,相继开设“创新班”“跨界班”,以交通与管理、经济、信息、艺术的融合,培养多层次、复合型海外交通建设“国际工程”人才。

创办土木工程“茅以升班”和“卓越工程师班”,践行“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以第8学期企业实践的“3.5+0.5”模式,培养海外工程创新人才;创办海外工程“中交国际工程班”、建筑信息“BIM+创新实验班”和交通艺术“统合设计实验班”,以2年企业项目训练的“2+2”模式,培养“工程+管理”“工程+信息”“工程+艺术”海外工程复合人才。

同时,校企合作由一年定制课程的教学协同,向专业共建深化,向教学团队、课程资源、训练项目、创新活动、实践基地等拓展,将“海外班”的一年短线定制培养模式深化为4年长线系统培养模式,拓宽企业人才引进培养新路径,促进学校学科融合人才培养,形成专业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培养适应性提高的良性发展机制。

共建教学平台,贯通协同教学路径

学校对接产业需求,整合知识资源,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教学平台,深化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目标协同,深化交叉融合的学科协同,深化校企教师的教学协同,实现国际工程能力素养的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培养。

沿着“三协同”融合发展路径,学校搭建了企业专家全方位参与的课程、实践、科技活动三大专业教学平台。企业专家进校园,开设课程讲座、点评科技竞赛活动、参与毕业答辩,引入海外工程的新理念、新发展、新经验、新问题。学生进企业,开展毕业实践,培养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协作精神。

课程教学——设置微型课程、专题项目、前沿讲座、职业讲坛、TBC职前讲座,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海外建筑市场”等企业课程和“港珠澳建设功臣进交大”“中交卓越训练营”讲座受到学生热捧。

实践教学——每年选派300多名学生赴企业开展暑期实践、岗位实践、毕业设计,以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真实项目锤炼学生工程素养。2015年组织20余名本科生参与港珠澳大桥施工监测。依托实际工程,开展跨院际、跨校际、跨国际的“综合毕业设计”。

创新活动——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工场”,开展“隧道设计”“桥梁设计”“结构承重”等23项科技竞赛活动。学生桥梁创新团队为贵州六盘水、重庆彭水县等贫困山区设计修建18座“无止桥”“茅以升公益桥”,彰显“小桥大爱”的家国情怀。

共建教学资源,强化协同教学保障

如何将企业专家工程经验有效转化为学生海外能力素质的培养要素?学校集聚企业国际工程教学资源全方位融入教学环节。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学生进入工程项目,以实际岗位、实践问题、实战项目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参与,突出能力训练,贯通校企界线、联通理论与实践,搭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平台,回归工程教育的实践特质,解决高校实践教学有效性问题。

企业师资库——聘请90余名设计大师、项目总工、项目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建立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职业三类师资库,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引导力。

企业课程库——开发“国际工程招投标”“FIDIC施工合同条件”“工程环境及可持续”等25门企业课程和500余个国际工程案例,建设桥梁隧道国际工程全媒体资源,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交通建设人才联合培养企业基地12个、工程实践基地120个,建成中交二航局、招商重庆交科院两个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强化实践资源保障。

项目的实施将国际工程育人优质资源,全方位融进学生国际能力素养培养全过程,解决互利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难题;解决多层次、复合型海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难题;解决企业资源融入学校教学路径畅通的难题。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

10年磨剑,人才代出。学校为中交、中铁、中铁建等大型企业输送土木、港航、管理等专业国际化工程人才3500余名。学生国际视野、工程能力、综合素质提升明显,约20%的毕业生已成为国际工程项目经理及专项负责人。毕业生受到企业“上手快、后劲足”的赞誉,成为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和瓜达尔港、蒙内铁路、中马友谊大桥海外工程等“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校已成为海外交通建设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桥从设计、施工到监理、项目管理,从桥梁的总设计师到普通的技术人员,从桥梁的建设者到管理人员,凝聚着近百位重庆交大人的辛勤付出。

近年来,学校6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获得了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946项,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国家专利79项。

项目研究成果引领并带动了学校土木、港海、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内涵建设,促进了以培养海外交通建设人才为中心的专业集群发展。已建成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3门市级优质课程,出版国家规划教材5部,建成道路桥梁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成果被纳入教指委交通运输专业规范。

2016年,西班牙布尔戈斯大学、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等8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来重庆交通大学交流并达成共建新丝绸之路国际研究中心、中波(重庆)新丝绸之路联合研究中心等协议。

“三位一体”校企协同共育海外交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广大企业和高校的认可,为海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了一支国际化后备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