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无标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作者:潘懿 赵玥 来源:《新长征》 发布时间:2017-09-29 阅读量:0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的辅导,对于学生群体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经济关注对象)、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关注对象、挂科学生、先进典型学生、国防生、体育生、就业困难学生等各种类别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都有相对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但是,通过调查和分析数据显示,在一个年级之中,排除这些“有标签”的群体之后,平均还会有25%—35%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就是“无标签”学生。

“无标签”学生集中表现为在政治表现、专业学习、科研创新、学生活动等多个方面中表现一般,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是也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行为举止较为“大众化”,属于老师比较“省心”的一类学生。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高校辅导员最少接触,甚至很难叫出名字的一类人。这一类型的学生群体人数较多,且属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因此,对于“无标签”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行为特点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无标签”学生的特点及表现

专业认同感不高,学习动力不强。这类学生在报考大学之前对于报考的专业普遍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强烈的学习欲望,部分学生选择专业的标准仅仅是满足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利益导向,专业选择没有建立在热爱和长期人生规划的基础之上,导致入学之后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不高,缺乏学习动力,进行科学研究、专业提升和继续深造的动力较弱。

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清晰,意向心理发展水平不高。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发掘潜能、树立理想、把握当下的重要手段。这类学生普遍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了短期、长期目标不清晰,未来发展方向不确定等问题,因此他们一般会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甚至三年级出现“迷茫期”。此外,这类学生意向心理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自我价值认同危机,并且毅力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一般,很少有校园活动能够让他们全情投入且有顽强的毅力去实现。

集体观念薄弱,对学校情感不深。这类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存在集体荣誉感弱、责任感不强,对学校、学院和专业、老师情感不深等问题。他们在校期间的基本态度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出风头,与世无争”,无论集体发生什么事情,似乎都与自己无关,参与集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逐渐形成了淡漠的心理状态和利己主义思想。

缺乏自信,社会交往能力不足。这类学生多数由于性格内向,且在中小学期间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忽视和缺乏素质教育,导致了社交能力不足、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等情况。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从学生入学参加军训起,那些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很快崭露头角,并且在学校各类平台和活动中都有展示自我、受到关注、交到朋友的机会,而对于这些在高中期间因为学习成绩备受关注,但是性格内向且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打击,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这种缺乏自信的状态也是他们难以走出自我围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潜在问题转化度高,是心理关注对象、学业关注对象、就业困难学生的潜在群体。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努力,找到了自我发展的方向,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的脱离群体、缺乏自信、缺乏社交导致其负面情绪积压,容易转化为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以及网瘾问题等。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良好管理和引导是预防上述问题发生的有效途径。

二、“无标签”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上的忽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使“无标签”的学生成为了不被重视的教育“盲区”。这类学生既得不到表扬和重视也得不到批评和鼓励。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局限。一是辅导员配比学生数量过大,导致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了解到每一名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在无法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无标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总体上良好”,造成了被忽视的局面。二是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杂,工作性质多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而不是“发现问题”或是“预防问题”,导致辅导员在“有标签”学生上倾注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在“无标签”学生上倾注的时间。

早期素质教育的缺失和新生融入性教育的形式化。部分“无标签”学生呈现出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等现象,反映出的是中小学期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学生错过了综合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同时,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也是重要的一步,良好的新生融入性教育能够起到缩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差距,树立积极的理想信念、社交观念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管理者和辅导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新生融入性教育的重要性,加强新生教育的力度,延长新生教育的时间,避免流于形式,逐步带领学生走过迷茫和无措。

三、关于“无标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几点建议

提高认识,重视全体学生的协同发展。教育者自身必须提高对“无标签”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他们融入全体学生教育之中,重视全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协同发展,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严重,中间无人问津的情况。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团体性辅导,重视营造良好的年级风气,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更新观念,逐步实现从“问题导向”向“问题预防”转变。这就需要从学校层面到辅导员层面都更新观念,从原有的“问题导向”“应激处理”模式,逐步转化为以对学生成长规律和专业了解度为前提的科学化教育管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问题预防”上,真正将“千变万化”的学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在问题产生之前。

稳中求精,提高各项学生活动的实效。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当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但是这些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的“暖活动”却受到“无标签”学生群体的“冷回应”,这不仅成为了学生工作中的难点,更不利于对“无标签”学生的教育,加重了他们远离学校正面导向的心理。因此,目前学生更加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精品活动,需要教育管理者精心设计,将活动做出品牌、做出历史、做出文化、做出传承,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无标签”学生自愿参加,而“无标签”学生的校园文化教育、引导需要的正是切实有效的精品活动。

潜心教学,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多数高校是由辅导员教授的一门课程。一是在课程设置的时间上,可以适当提前,让学生在适应校园期间就开始有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而不是在迷茫中养成不良习惯。二是在重视程度上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需要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开启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活的重要性。三是在授课质量上需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授课技巧和方法,加强与其他老师在授课上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受益。

创新管理,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体验责任、实现价值的平台。在现有的学生配比下,如何能够创新方法,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和服务同学的工作中来,是提高“无标签”学生责任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需要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更加精细设定学生干部岗位,实行学生干部轮岗制度,明确分工,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体验责任、实现价值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