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高教大国迈向高教强国?——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双一流”大学建设

作者:解艳华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7-07-04 阅读量:0

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来自高校的居多。今年两会期间,很多委员都把关注的话题聚焦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上。

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到 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 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委员热议的话题。

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们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也是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们之前实行的包括‘211’、‘985’工程、‘2011计划’在内的一个集成创新和完善。通过‘双一流’大学建设,我们将增加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钟秉林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委员看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支撑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我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掌握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而参与制定国际规则首先要凭人才。比如,中央财经大学就把财经学科特别应用学科纳入一流学科的建设,着重培养有全球视野、国际化水平,外语能力强的学生们来参与国际事务。”

如何避免千校一面

“在建设‘两个一流’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尊重规律,客观认识不同学校、学科的发展现状,合理评估与‘世界一流’的现实差距,理性分析投入与产出,保证宝贵的经费投入能够用在刀刃上。”8 日上午,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委员在教育联组讨论会发言时做出上述表示。饶子和说,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学为了争取进入“双一流”,在新一轮竞争中不掉队,都纷纷行动起来,比如互挖人才、合并学校、增加学科、扩大体量等。“大家都在各想高招,增加自己学校的权重,争取搭上顺风车。”为此,他建议:“通过引入‘利益无关’的‘第三方评估’,客观、理性地分析差距,评估投入的方式和力度;同时,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将学科评估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第三方评估’有效结合。”

钟秉林委员认为,建设“双一流”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晰的办学目标,避免学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第二要有科学的治理结构,处理好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内在的规律和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第四,要有非常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学术规范和管理队伍建设。

“双一流”大学≠综合院校

饶子和特别提到,重视“两个一流”的同时,还要对其他不那么“一流”、“顶尖”的大学给予关注。“我国有两三千所大学,体制不一、定位不同、体量和水平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人才资源宝库。”饶子和举例说,许多优秀人才并不是毕业于名校,比如马云。“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华尔街日报》曾经有过一个统计,美国 500 家大公司的 CEO 只有 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所以,要充分发挥各个层次高等院校的优势,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资源分配方面,一定要避免严重倾斜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性循环。”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委员表示:“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还是要以发展一流学科为突破口。”他认为,“双一流”大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同样可以在某一学科争创一流。

饶子和指出,希望不要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当做行政机构来看待和管理,尽量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办教育不能依靠‘运动式’的做法,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不少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了。要让教学和科研静下来,让学校能够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让实验室能够有一方安静的实验台。”饶子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