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发展“互联网+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激发因素和重要内容,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责任,也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为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服务于世界科学前沿需求,又要服务于本国的、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重大需求。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高校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教育决策、教育的标准制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发、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心理学领域的脑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学科实力、科研基础和人才培养能力。
基础教育领域中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公民、未来经济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这些人的信息素养如何?这些人在“互联网+教育”这个环境下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更高质量的教育?在这方面我们还存在不足,而这个不足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培养教师的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师范类高校如何面对信息化教学和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这两方面的挑战也是今天很多大学共同探讨的问题。怎样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去推动教师培训和教师培养流程的再造?怎样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效力?怎样建立新的教师研修模式?面对信息化教学和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诉求,师范类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应该利用“互联网+”战略对教师教育方式进行“流程再造”。
在“双一流”建设中,教育信息化既是高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在于创新,要有创新的发展理念、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组织模式,而教育信息化可以、也应该为这些“创新之路”提供支撑。例如,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和利用优质数字课程资源,推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搭建教学和校园行为大数据平台、环境管理与资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化的学校治理;利用“互联网+”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教师研修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等。这些不仅有很多相关的研究,而且已经在部分高校中得到应用,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教育是推动教育产生结构性变革的创新实践,迫切需要建设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策源地,形成面向教育供给和适应性服务能力提升的新教育技术孵化器,搭建互联网教育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的工程化验证与试验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构建新型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创新非常活跃,近年来建设了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未来教育”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研究平台。最近又刚刚获批筹建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与网龙华渔教育等其他四家单位联合共建的。第二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发布的《2017 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推动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重大挑战,也是北师大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作为教育部信息化专家组的副组长,虽然我不是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但我一直在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活动规律。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热门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技术,这些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操作和探索过程提供了增强现实的、虚拟的,或是现实与虚拟混合的世界。过去,许多情景只能通过想象,甚至没法想象,但现在却能凭借技术一一实现。这为孩子的学习、记忆、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对大脑的塑造、发育以及创造力的解放都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都是今天信息技术领域必须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课题,高校应该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