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西安财经学院率先推出了旨在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及实现大学内部现代化治理的“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方案”以来,在全省高校及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一年来,学校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以及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学术组织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日益彰显。
西安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凸显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以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去年中央提出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陕西省提出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院”“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高校建设计划。如何在高校“争创一流”中占领制高点、寻找突破口,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审时度势,立足于学校实际,决定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到“十三五”末,将传统优势学科“统计学”建成国内一流学科,将优势专业——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四个专业建成一流专业,进而将学校建成整体办学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高校前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框架设计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就是把学校从原来单一的教学职能和教学组织转变为产学研三位一体先进的大学职能和各类产学研融合的新型学术组织,进而促进学科建设;同时通过学术基层组织改革,解决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分离的问题,通过成立学术委员会,使办学主体、管理和评价相对分离,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实现大学的现代化治理”。西安财经学院院长胡健一语道破学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目的。
此次改革, 西安财经学院打破原有的学科建设架构,二级学院以学科为目标设置载体,以学科管理、学科建设为目标,以一级学科为主要平台,把教学职能、科研职能扩展进去,设立学部制,以一个学科部制度把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发、社会服务、教学创新、专业综合改革捆绑到一起,由一支队伍来同时完成。这个队伍既是一支科学研究创新团队,也是一支教学创新团队,同时还是一个社会服务团队。在试点的商学院、经济学院、统计学院、管理学院四个学院中,囊括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四个主干学科,并围绕这四个学科将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及所有省部级以上研究基地进行打包,实施产学研三位一体和各类产学研的融合化,进而促进学科建设。这种组织设置构架是以学科部制度,把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发、教学创新、专业综合改革捆绑到一起,由一支队伍同时完成产学研三个任务。学部主任实施学术管理职能,全面履行学部的产学研职责。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使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学校实行“一院一策”制度,有的学院设立教授委员会,有的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协调,相互制衡,办学主体、管理和评价相对分离。例如统计学院构建以教授为主体的教师共同体,将现有的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等统一为教授委员会,在学术评价、学术审议和学术决策等方面行使权力,同时教授委员会也对行政权力起了监督和制约作用。这是学校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分离以及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实现大学现代化治理的积极探索。
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激发了教师活力
“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一方面,我们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推进学科建设,提高内涵质量;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推动学术组织改革,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以及大学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分离等问题上进行积极的探索。”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杨涛说。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使学术权力和学术资源逐步下移,管理重心也随之下移,高校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垂直式管理藩篱也被扁平式管理逐步打破,随着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在学校的推进,教授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决策、职称评定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话语权,学部负责人在学科建设经费、科研团队建设、学科方向凝练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也充分调动了学科团队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这极大的促进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梯队的培养,学术交流活动明显增加,仅经济学院一年来教师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交流活动50余次,举办学术沙龙活动30多场。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使科研团队力量得以发挥,学术方向上形成了合力,学科特色和优势日益彰显,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提升。2016年,学校国家级别和省部级立项项目达51个,厅局级项目和横向项目85项,获得经费资助1000余万元。
产学研协同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日益彰显
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先进的大学职能和产学研相融合的新型学术组织的逐步建立,极大推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一年来,学科团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融合。经济学院金融学部与陕西融资租赁联盟合作办学,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按融资租赁行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管理学院组织学部负责人和教师团队到杨凌五泉镇就如何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品牌管理、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策略及物流管理等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并设立项目进行专题研究。
在校政合作方面,学校和省发改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推陕西经济发展;西部能源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胡健教授作为仅有的能源专家陪同省领导对陕北能源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并提交了《关于陕西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建议》,省领导对此作了重要批示。
统计学院依托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基地平台,与陕西省旅游部门联合设立的“陕西省旅游数据研究中心”,与陕西省考试中心联合设立的“陕西省考试数据研究中心”均已正式运行。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也为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了平台。商学院在实验室建设、实践课程安排、专业技能竞赛、本科生参与基地项目等方面有效的统筹资源,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社会调研类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7余项。2016年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共设立了17项基层学术组织人才培养调研项目,共有76名学生参加;现代管理决策与对策研究中心向本科生开放项目11项,有22名学生参加,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经济学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学生的学习实践渠道,通过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港务区等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促进产学融合,协同创新。统计学院以“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为载体,依托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炼调研项目,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统一起来,实现科教协同,学生的调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撰写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精神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特色日益彰显。
打造行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端智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给学校原有的智库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部(所)的科研团队依托“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信用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充分调研分析行业和政府的需求,精准发力,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是陕西省政府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依托西安财经学院,集合国内外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共同设立的省、部共建的应用型学术研究咨询机构。研究院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边经济合作战略与博弈论的发展前景展望国际会议。学校与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共建“一带一路”大数据研究中心,投入经费225万元,设置了“丝路”专题研究课题28项;投入经费130万元,设置了“丝路”大型专题调查研究项目。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胡健受邀出席国家新闻机构主办,30多个国家参加的“一带一路”高端智库国际论坛,并在智库论坛上发表题为“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主旨演讲,与参会的中外35位高端智库专家共同发布了“智库宣言”。胡健教授也被有关机构评为2016年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人物。
经济学院李爱鸽教授率领其科研团队完成的营改增研究项目——《陕西省全面营改增改革试点调研报告》,论证了陕西省全面营改增改革试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陕西省领导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
西安统计研究院是国家统计部门与西安财经学院共同组建的统计科学研究机构,国内著名统计学专家云集于此,高水平科研团队已经形成。由郝俊卿副教授主持起草的陕西省地方标准《地质公园建设规范》,成为全国地质公园建设、陕西省A级景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推动,是学校服务社会和行业的能力显著提升,智库集群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区域经济和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