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苗家生 毕玉才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08-31 阅读量:0

整合资源全力打造重点学科

在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其中就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最近报道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一个新的重大发现——“中国白垩纪早期的滑翔蜥蜴”化石。

本着发挥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为地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针对辽宁得天独厚的古生物资源,特别是享誉世界的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资源,沈阳师范大学于2004年正式成立了古生物研究所。与此同时,沈阳师范大学将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研究作为学科特色建设的切入点,把古生物研究与现代生物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搭建新的学科建设平台,由古生物研究所与学校原有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动物学科共同组建了“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省重点实验室,成为辽宁省高校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省重点实验室的组建,是沈阳师范大学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的缩影。该校领导班子认为,学科建设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体现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一流的学科和专业,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他们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强校之路,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及国家和辽宁社会、经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调整了学科结构,组建了学科群。

引进人才组建一流学科梯队

一流的学科要有一流的梯队。为打造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一批重点学科,沈阳师范大学不断加大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积极采取“一流水平、团队引进、特殊扶持、全面建设”的工作方针,瞄准国内一流水平的人才,成建制地进行“团队式”引进,利用高层次人才的各种优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此,沈阳师大制定了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急需学科的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及40岁以下教授、博士后出站人员和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对引进的上述人员,提供相应的工资、住房、科研经费和其他学术研究条件。校内高层次人才达到重点引进人员的相关条件,享受与引进的高层人才同等待遇。

沈阳师大动物学学科,是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动物学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以该学科为依托设在该校。2002年,动物学科引进中科院院士、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张广学和中科院院士赵尔宓教授,由于他们的到来,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毕业的李丕鹏教授也加盟到沈阳师大动物学科,加上原有的蝇类专家薛万琦教授等,使动物学科具有了一流的学术梯队。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孟繁华教授是国内知名学者,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评委,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方向带头人贺绍俊教授是国内著名批评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茅盾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评委。这二位教授的加盟,带动了沈阳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

建立“特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建立“特区”制度,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措施和政策加以扶持和重点投入,构建学科高地,这是沈阳师大学科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该校规定:对重点学科可以特殊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梯队成员;特殊扶持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产出;特殊营造学术环境,扩大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学术影响力;特殊给予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相关条件的优先配置;特殊提供学科建设所需要的各项经费。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重点学科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有力保障。

“特区”制度的建立,推动了重点学科抢占学术前沿,充分发挥了重点学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立学科“特区”,不但壮大了学校的人才队伍,而且促进了一批重点学科的快速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沈阳师范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该学科就在基础教育管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法研究方面在全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通过学科整合和人才引进,该学科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批准为辽宁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被批准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在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联合培养教育博士和教育管理博士研究生。依托这一学科组建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不仅是我国现有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独立建制,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机构,同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