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即将来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又将迎来600多名来自港澳台地区及东盟各国的青年学子和文化交流团体到校考察参观。这些文化交流团最喜爱的环节就是在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参观与体验。在广西剪纸钟昀睿大师工作室,可以体验和学习中国传统剪纸技艺与文化;在谭湘光壮锦大师工作室,谭湘光大师将传授用竹笼机设计壮锦和编图的复杂工艺;在王建阳桂作家具工作室,大师将带领大家体验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技艺和讲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桂式家具的设计理念……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有,大家来参观学院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大师工作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及体验民族技艺。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凸显。但高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与本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通过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专业建设、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研教改、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效果显著,助力了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探索构建多元创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立足民族地区产业和企业,秉承“校企深度互融、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办学理念,民族地区艺术类专业群与企业、行业、民族技艺大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并根据各专业、行业的不同情况,实施企业进班级、订单班、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并存的“一体多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努力探索现代学徒制下的“新师徒”关系,让“学徒”一进入社会就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以“非遗工坊”为平台,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技艺大师等进驻校园成立“大师工作室”,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非遗博物馆”“非遗大讲堂”“非遗作坊”,为民族地区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创意能力并存、能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职业型、创新型、复合型”一体的现代艺术类高技能人才。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艺术类专业群与行业、企业、民族技艺大师等合作,立足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构建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创意创新能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每个专业的办学对接本地区行业领域的民族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开设相应的民族设计课程,如专业核心课开设民族服饰设计、民族建筑设计、民族工艺品设计等课程,专业课程开设民族技艺大师授课的剪纸、壮锦、坭兴陶、红陶、桂作家具、木雕等民族技艺课程,不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创意创新能力。实施“互联网+课程建设”,校企共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团队,以微课、慕课、精品课程资源、在线课堂为载体,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手段,将“互联网+”融入课程改革中。以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等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将民族文化、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按教学及认知规律进行收集、整理,共同改革工艺流程、创新工艺技术,利用模块化、流程化等方式,运用录像视频、虚拟现实等手段,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的微课、慕课和网络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实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科学化、系统化、职业化。
构建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艺术类专业群与企业骨干、民族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共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以系列“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积极进行生产项目、民族工艺产品的科研立项、学术研究、产品研发、生产制作,构建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国内外学习交流、项目研发等手段,培养专业群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实践经验丰富、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专业负责人、“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参加学术交流、老带新等手段,培养青年教师。依托行业企业、协会,汇集行业精英与行业优质资源,以签约授课、学术讲座、科研合作、建立工作室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大师,聘请设计大师、企业资深设计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优质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企业“师傅”准入制度,加强培养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技巧。完善专兼结合教师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内涵,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质教学团队。
构建凸显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体系
艺术类专业群与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技艺大师、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合作,建设集创意设计、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社会生产服务功能的“教学、实训、生产、研发四位一体”的国内先进的实训基地,通过设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系列“工作室”实践平台,以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并行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现代设计及民族文化创意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项目互融、实训与项目设计互融、顶岗实习与上岗工作互融的“产学并行、递进提升、创新与实践融合”的实训特点,构建了“产学并行”的实训体系。实训基地在同时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的同时,与企业、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民族技艺大师开展项目合作和科研开发,建成“实体型”的民族艺术“生产研发”基地。引进非遗传承人、民族技艺大师,建立“壮锦技艺”“民族建筑”“桂作家具”等大师工作室,开展非遗项目、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发;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南宁非物质遗产数字博物馆,展示传播广西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基地;建立“非遗作坊”创新创业平台,非遗传承人、民族技艺大师指导学生进行非遗项目创新制作。
打造校园文化构建特色文化品牌
学校聘请民族文化专家和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工坊”的专家团队,进一步深入挖掘多元民族文化,打造有深度、多维度的校园文化体系,推动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育人的发展力,促进质量内涵与竞争实力建设。建设“非遗大讲堂”,每月定期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讲座,邀请了30多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文化专家对广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介绍、讲解、现场展演,面向全校师生进行优秀民族文化传播;建设“非遗项目演艺种类”表演队,组织学生社团成立了“黑衣壮天琴表演队”“壮族横鼓表演队”“舞狮表演队”“壮族嘹歌”等学生演艺组织,通过演艺的方式面向学校、社会进行优秀民族文化传播与保护,目前面向学校、社会、国内外的观众表演了100多场次。
取得成效
艺术设计专业群构建的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4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孕育出一批包括国家精品专业、国家级别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示范建设实训基地等在内的国家级别教学成果。10年来,专业群培养了将近7000名适合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民族文化传承能力并存的民族地区高职艺术类人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强,在校生近六年中参加全国各类技能大赛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项542多项、获得国家级别奖项219项;毕业生岗位实践能力强、文化品位高、综合素质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秀率达97%。
艺术设计专业群构建的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改进了部分非遗种类的工艺技术,提升了民族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能力,开发出一批与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产品,助推了部分民族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种类的创新发展。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及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关注,除了成为港澳台青年文化交流项目及体验中心,每年还有来自东盟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进行文化体验,两年来共有300多个来自台湾、香港地区和英国、非洲等国家的团体、个人参观交流。为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讲好中国故事,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将紧跟广西及北部湾经济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围绕南职院建设“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现代高职名校”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继续创新办学理念,拓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造就创意、创新、创造型艺术应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职业教育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