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后,各省市区也加快推进自己的“双一流”建设。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从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来看,地方高校应该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有效统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学科是基于人们对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知识体系所作的一种分类和划分。专业则是基于人才培养的概念,应社会分工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以此设定了不同的专业名称,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保证来完成。
学科反映着科学研究的分类,学科的建设代表着研究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但专业发展则不完全是这样,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建设的水平对专业发展有提升导向作用,专业发展可以促进学科建设的成果得到实践和运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学科指向科学研究(学术),而专业指向人才培养(教学)。
现阶段,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不平衡。地方高校不像“985”“211”高校大部分学科都是比较强的,从国家层面来讲,地方高校大多只被选入了3到5个一流学科。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老牌名校,他们绝大部分的学科优势都体现了他们的专业优势;但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讲,一流学科可能是凤毛麟角,更谈不上很多的专业优势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地方高校如果单纯地举全校之力对个别一流学科进行建设,势必会影响其他专业的发展,进而会忽视甚至牺牲其他专业的建设。
二是容易忽略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定位无疑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说明“双一流”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任何一所地方高校,专业门类和专业数都不会太少,中等规模的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基本在50个以上,部分合并组建的地方高校可以招生的专业甚至达到100个左右。因此,过分注重一流学科的建设,可能会让这些高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相关学科的建设中,使得基于人才培养设置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大部分专业甚至会在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有关保障条件方面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办学导向还会造成办学定位发生方向性的偏差。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外,其还对大学功能的理解,如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文化传承任务的实现,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在统筹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四个回归”为导向,以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始终坚持一切为人才培养服务。
一要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平衡。一流学科建设无疑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通过学科建设来引领高校发展,提高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一所高校有一两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对于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无疑是有帮助的。但过度重视一流学科建设而忽视其他基础学科及专业的建设,就会逐渐形成基础不牢的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渐会成为短板,从长远看势必会影响一流学科的发展。
二要注重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一流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群、交叉学科的有力支撑。一流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要统筹规划设计,要能够指导和促进相应专业的建设,让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果发挥出应有辐射作用,保障专业发展达到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带动相关专业发挥出积极主动性,注重科研成果的运用,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三要注重形成特色品牌和竞争优势。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追求大而全。一哄而上盲目追求热门学科、新兴学科,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可能会降低整体学科水平。要考虑自身资源情况,有效整合学术带头人、学科基础、经费等条件,发扬“板凳宁坐十年冷”的精神,在坚守中形成学科品牌和优势,形成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
四要注重培育新的增长点。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区位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来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发展。通过下大气力抓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科研化、学科化,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广大教师找准科研方向、挖掘自身特色,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进而以研引教、以研促教,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五要注重发挥一流学科引领示范作用。一流学科在地方高校一般有着优势专业作为基础,通过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推广,有效带动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变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成果,把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统一。要把教学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龙头,努力提高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作者系长江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