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高校班级管理研究

原创:郑玉莲 来源:安徽科技学院 发布时间:2019-06-10 阅读量:0

截止2018年12月,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29亿,从上网方式来看,手机上网占比(98.6%)最高,从用户群体来看,学生群体占比(25.4%)最高。这意味着互联网普惠化成为事实,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传统的封闭式班级管理模式将被打破;意味着大学生对班级管理的个性化需求与日俱增,高校班级管理呈现出新特点、新形态、新内容;意味着高校对辅导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期许,辅导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不再囿于机械地、生硬地完成指令性任务。教育信息化催生出高校实施“互联网+”班级管理战略。何为“互联网+”班级管理?所谓的“互联网+”班级管理是指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手段,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对班级事务和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教育管理的活动方式。

一、推进“互联网+”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面对大学生群体对班级管理与日俱增的个性化期盼,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在工作中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高校社会化进程中催生的新问题,推进“互联网+”班级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班级管理提出新的个性化需求

95后、00后的大学生是在手机、电脑、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化技术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烙印着信息化、时代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印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内在的性格优势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他们思想上自信乐观,充满激情,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薄,过于追求物质性、实惠性;他们才思敏捷,富于创新,但部分学生争强好胜、缺乏沟通,团队协作意识淡薄;他们擅于运用新媒体、掌握新技术,但部分学生自制力弱,生活懒散,经不起诱惑和挫折。总之,新时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原著民’,他们更善于在网上进行合作和交流。”他们希望高校在班级管理范式上能够尽可能地厚植信息化、时代化元素,希望班级创建更多元的文化和活动载体,希望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可见,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冲击着高校传统班级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要求,在学生个性化需求与日俱增和传统班级管理范式转型滞后的鲜明对比下,高校亟需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新挑战

教育部令第43号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行了重新修订,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第五条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项内容。于此同时,个别高校除了教育部第43号令外,还额外增加辅导员带学生人数和承担必要的教学工作量等作为考核辅导员工作的依据,并把这些要求与辅导员的薪资待遇、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相关联,实行“一票否决制”。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一根针穿千条线,教务处、学生处、招生与就业处、保卫处、宣传部、组织部,几乎每个职能部门都有相应的“线”穿辅导员“这根针”,且层层加码,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地削弱了辅导员对班级工作的投入,班级工作更多地由班主任助理、班级学生干部代劳。

面对多重角色,多重身份,多重压力,辅导员既不能把常规工作置若罔闻,也不能将班级工作弃之不顾,辅导员如何实现事务性工作与班级管理的“双赢”目标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新课题。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社会化进程催生出新问题

当下高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转型期,主要表现为高校扩招稳中有升,多校区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势头强劲,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进入深水区。据官方统计,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约221万人,2010年录取人数为657万人,10年间净增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436万。2017年全国940万学生参加高考,约3/4的人可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20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导致原有的校舍和师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学生规模的需求,高校不得不加快推进硬件设施和软件人才引进等工程项目建设,于是乎全国各地高校纷纷上演新校区建设、大学城建设“大片”,全国高校陆续走上合并办学(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校企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发展轨道,并延伸出多校区办学、产学研合作、交换生、订单式培养等培养模式,弹性学分制、跨院(校)学习、慕课(MOOCs)、顶岗实习等新事物给原有班级管理带来发展瓶颈。为了解决高校蓬勃发展可能引发的自我膨胀,高校必须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二、“互联网+”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时代,辅导员(班主任)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班级管理信息数据库,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里完成班级管理无缝对接,解决传统班级管理受物理、时空条件限制而产生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内容陈旧和管理范式上的盲点盲区等问题,为高校班级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新战略。下面就“互联网+”班级管理的信息建设、活动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和论证。

(一)“互联网+”班级信息——建立班级信息大数据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班级管理成为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和应用将成为破解班级管理综合改革难题的核心措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高校为师生构建了专门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如学工系统、学生资助系统、教务系统,高校实现了学生与老师“一人一平台,一人一账号”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目标。借助信息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再受制于物理时空因素的限制,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学生请假审批、信息发布、数据采集等班级事务,构建班级管理无缝对接,信息数据自由流通的格局。在班级信息领域,“数据将成为优化大学管理的核心资源,它就像农业时代的土地、工业时代的能源,将对整个学校的运转产生巨大作用。”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优势,将交叉领域中的学生信息进行分类整合,辅导员(班主任)可以精准地掌握班级每一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指导,不仅克服了辅导员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上的瓶颈,更完成了高校班级管理从传统的模糊管理向大数据时代精准管理的转型。

总之,“互联网+”班级管理开启了班级管理综合改革难题的破冰之旅,班级管理方式由人工治理转向人机交互管理,学生管理由模糊管理转向精准管理。

(二)“互联网+”班级活动——注入班级管理新活力

班级活动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加的集体教育活动,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强制性、目的性和实效性,是学生认识主客观世界的反应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班级活动能够“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班级管理的自动化和精确化,提高班级活动的实施水平和班级管理的效率,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正规化发展。”

首先,“互联网+”班级活动节约了班级活动成本。高校对班级活动投入经费微乎其微,因受资金限制,许多行之有效的活动项目被迫“流产”。“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把线下的活动搬到线上,克服了资金因素的困扰,以问卷调查活动为例,利用问卷星,把线下的问卷调查搬到线上,不仅省去了大量繁琐的人力物力成本,更提高了问卷活动的参与率和样本系数的精准度,缩短问卷调查周期和繁琐的数据统计。其次,“互联网+”班级活动丰富了班级活动内容。“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班级管理的条条框框,在尊重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班级活动,如各种各样的微视频、抖音活动等。班级活动取材多样,活动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参与意愿强烈,活动效果明显。最后,“互联网+”班级活动创新了班级活动形式。传统的班级活动形式同质性高,异质性低,必选项目多,自选项目少,学生“被活动”现象较为普遍。“互联网+”时代,运用手机APP、4G、WiFi等相关网络技术,通过易班、班级主页、班级群等信息化平台,将冗长枯燥的活动内容图像化、感官化、动态化,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易于接受。

综上,“互联网+”班级活动为班级管理嵌入微主题、微时间、微生活、微能量,整合微动力,达到“以微见大”的活动效果。 

(三)“互联网+”班级文化——增强班级管理新驱动

文化是一个班级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文化的班级将是一个“空壳班级”。班级文化(class culture)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章程、准则和制度,是一个班级长时间积累形成的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功能。

传统的班级文化强调统一性、规范性,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突出、自我意识强烈,传统班级文化的“趋同性”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相脱节,这就要求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秉持开放、民主、多元、科学的发展理念,通过创建特色班级、窗口班级、实验班级,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特色班级文化。“互联网+”融合班级文化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发展的需求,构建多角度、多途径、全面发展、综合向上、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互联网+”助力下,管理者能够切实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融合信息化元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声像图画、视频短片等方式为学生呈现出一种多感官、多维度、多层面的班级全景图,让班级的内在能量辐射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形成班级正能量,如时下流行的快闪、抖音等成为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新翘楚。当然,作为班级管理的设计者和领跑者,辅导员(班主任)在进行“互联网+”班级文化建设时,应时刻保持政治敏感性和嗅觉敏锐性,注重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网络思想正能量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提升参与能力,力所能及地适度参与,不刻意、不勉强,审慎转发分享链接、发表言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坚持唱响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三、实施“互联网+”班级管理影响

“审视‘互联网+’给大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大学,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高校最重要的组织载体,班级是多种形态和组织的结合,其成员拥有共同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是一个超级共同体。“互联网+”融合班级管理将推动高校班级管理模式转型、效率提升和制度完善,掀起高校教育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度革命,使高校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落实在被教育主体身上,回归班级管理本真,实现人本化管理目标。

(一)“互联网+”消除班级管理“死角”

2018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41079块/32,较2017年增长75.3%,网速和网络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其中互联网的定位功能、实时交互功能实现了跨时空性传播信息。2018年下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家庭互联网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标配”。2018年12月份,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2.01亿,在线教育使用率达24.3%,国家开始重锤响鼓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高校着力打造集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家校互动和朋辈互助为一体的“互联网+”班级管理格局,消除班级管理死角。具体而言,“互联网+”班级管理为辅导员(班主任)提供了精准的班级信息和动态的班级画面,辅导员(班主任)能够对班级工作、学生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监管和指导。同时,“互联网+”时代,亲子之间通过QQ、微信等方式进行零距离交流沟通,家长实时关注子女情绪变化,及时捕捉孩子在特殊事情、特定时期存在的负性情绪和不良反应,并根据情绪反应程度及时与辅导员(班主任)取得联系,对辅导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盲点盲区及时补位。另外,“互联网+”班级管理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一原则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思维方式,有利于朋辈之间相互关心、相互陪伴、取长补短。

总之,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高校实现了班级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问的美好愿景,有效规避了传统班级管理因受物理时空限制而产生的班级管理盲区,实现班级管理“零死角”。

(二)“互联网+”推进班级管理开放创新格局

“互联网+”班级管理创造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时空’,跃出了物理时空的框架,实现了‘时空再造’,构成新的最主要的学习平台、工作平台和生活平台。”“‘互联网+’塑造了信息充分流动并且共享的社会化大分工,消除了传统组织的边界限制。” “互联网+”班级管理实现了非线性、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班级管理范式,辅导员(班主任)不再囿于物理时空的限制。

首先,“互联网+”班级管理重构出新的虚拟家园,在虚拟家园里,不仅生成新的管理关系,更创造了新的管理形态,并由此实现管理结构优化,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跃迁。需要说明的是虚拟家园的背后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文化的鲜活生命体。其次,“互联网+”融合班级管理,拓宽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反馈渠道,家校共建,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了班级管理载体,使班级管理更具新颖性、零时空性和智慧性。再次,“互联网+”班级管理优化了班级组织架构,整合了班级工作模块,使班级管理更具合理性、区块性和科学性。总之,“互联网+”融合班级管理,使班级管理由教师一人独管向学校、家庭、学生共同管理模式转变,打破了班级封闭型局面,班级管理呈现出开放创新的格局。

(三)“互联网+”优化了班级管理生态环境

“生态”一词源于生物学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不同类型生物种群彼此间相互支持、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随着“互联网+”向各个行业、领域纵深推进,“互联网+”已融合各个产业行业体系,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生态环境。在班级管理领域,互联网融合班级各个区间,如“互联网+”班级工作,“互联网+”班级文化,“互联网+”班级活动,“互联网+”班级学习等,并发挥着意想不到的功效,完成互联网与班级管理区块的跨界与融通,“实现管理者、知识、学生,多元、多层次、全方位的班级生态互动,共生共融”的格局。在班级管理格局上打破了教师一人独大的局面,辅导员(班主任)不再是纯粹的班级管理者和教育者,而是集教育、管理、陪伴、引导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班级管理人员由等级型变为水平型,管理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变为‘矩阵’型。”总之,“互联网+”优化了班级管理生态环境,实现了从线下(offline)到线上(online),从一维到多维,从静态到动态的管理蜕变,整个班级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和谐、共享的生态环境。

因此,高校应抓住“互联网+”的时代机遇,扬长避短,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思维理念,变革管理方式,重锤响鼓地推进“互联网+”班级管理战略,建立优良的班级生态环境,发挥班级育人功能,实现班级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安徽科技学院 郑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