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各高校在思政教师配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好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以学校为核心,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学校是实施思政课的主阵地,要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必须建立起以思政课为核心,以校内外德育活动为载体的大思政课教育网络体系;以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全科育人的学科思政课教育体系;以学校党支部书记为核心,党员领导干部引领,全体教师示范,家长潜移默化的人员保障体系;以校内为核心,融合家庭、村社(街道、社区)及社会的大思政课环境体系。要彻底摒弃思政课即德育教育课的狭隘思想,更要纠正思政课仅限于思政教师的工作的偏见。要把学校的思政课融入到每个人、每个学科、每个方面、每个细节,时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仅限于课堂和校园远远不够,要想大思政课落地见效,还得把好实践关。枯燥的课堂,抽象生硬的理论,于学生无疑是纸上谈兵。走出去,到有故事的地方去,是课程育人最好的延伸。各省域县域内或多或少都有些历史人物和革命故事。在乡土教材里甄选典型人物故事,在家乡寻找革命英烈事迹,利用青年节、清明节、一二九等特殊节日,以研学旅行方式,组织师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缅怀革命先烈,点燃爱国热情,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情怀,进一步筑牢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观重庆三峡博物馆,游览重庆渣滓洞,旧中国那段曾经暗无天日的历史历历在目,对共产党人坚韧顽强、毫不动摇的理想信念无比崇敬。步入乡村田园,亲近大自然,体验家乡的巨变,经历一次亲身劳动,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效果自然明显。
三、多方联动共育,形成地域内良好“大思政课”育人生态
常说学校是育人的净土,那是谁在把守这一片净土?其实不光要有老师的支持支撑,还应该有学生的父母兄长,左邻右舍和社会环境等的支持和支撑。在学校,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同时,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和谐的家庭、和睦的夫妻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和风细雨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和三观养成至关重要。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打骂式教育之下,孩子容易自卑。相反,鼓励、协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三观端正,阳光、开朗、自信。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立足学校,融合家庭和社会,充分发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全员育人效能,进一步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
(作者系重庆市忠县白石初级中学校副书记、副校长,重庆市高级教师、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