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广播的平台拓展——以东南大学广播台为例

作者:吴婵 来源:北京教育 发布时间:2019-07-25 阅读量:0

摘 要:高校校园广播作为高校立德树人、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学视阈下,就融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局限做简要探讨,并以东南大学广播台为例,探究高校广播突破局限、拓展平台、提升活力、传承文化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广播;融媒体;平台拓展

传播学视阈下的高校广播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监督环境、协调社会对于某种环境下的事件的反应和传递文化遗产。传媒与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高校校内媒体建设。[1]按照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的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强调了媒体形式本身承载了媒体研究的意义。[2]从这个角度切入对广播的理解,广播作为一种承载声音符号的媒介,在技术上做到了传播信息迅速、及时的同时,也因其特质具备了易于沟通、适应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和声情并茂、亲切感人的特点。因此,将高校广播放在传播学语境下讨论时,要立足于这些特点,明确其优劣势。

目前,高校校园主流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如大学校报、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BBS,以及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校园广播是高校的重要传媒之一,以声音为媒介的传播方式传递信息。广播台一般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是具有学生社团性质的校园“有声”媒体,承担着学校舆论引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校园师生提供“精神食粮”的重要任务。东南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广播台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设有“四部一室”,即新闻部、综合部、技术部、宣传部和总编室,每天制作播出新闻、人文、音乐等各类广播节目150分钟,为4万余名在校师生服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学校广播台开始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完善自身建设、创新运作模式、拓展发声平台,逐步完成由“单一型”校园广播媒体向以广播为核心的“综合型”校园媒体的转型。

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中的功能与定位

传媒与文化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校园广播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校园文化则为广播提供了传播的环境。[3]因此,校园广播建设要取得发展,须要明确其在校园文化与育人环境中的重要角色与最终归处。

第一,高校广播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高校广播作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声载体,担负着做好学校正面宣传,传播校园新闻,推动学风建设,促进校园和谐的职责和使命。学校广播台设有《新闻十七点》《今日关注》等新闻节目,致力于关注校园新闻,以客观的视角、全面的解析、深入的采访将学校的新闻热点、政策法规等传递给师生,并邀请学者、教授、师生代表走进播音间,为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一流”建设等提供舆论引导与支持。

第二,高校广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核之一,学校广播台先后开设《东南朗读者》《毓秀东南》《滴水藏文》《最城市》等栏目,通过丰富的节目类别、多彩的节目内容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以声悦耳,以文化人”的宣传效果。

第三,高校广播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而高校广播台也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第二课堂”。学校广播台现有学生工作人员110余人,他们在广播台中担任从主播、宣传员、技术员到总编、台长等不同的岗位,学习策划、编辑、播音的知识与技能,承担文化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工作。学生在这里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舆论人才,树立了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坚定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了新闻素养和策划、宣传能力,也培育了爱校、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

高校广播在融媒体时代的问题与局限

第一,高校广播播放空间相对局限。高校校园广播因其固有的高校属性,播放区域多为校园内。学校校园广播传播途径主要为树立于校园道路两侧的60根室外音柱。由于相对局限的播放形式,导致优质的广播内容会因天气和设备故障等影响输出。同时,由于师生多是在校园道路上行走时才能听到广播,所以往往会因为到达目的地而不得不中断收听。

第二,高校广播播放时间相对固定。各高校广播播出时间多选择早、中、晚学生课余休息时间。学校校园广播目前播出时间为6:30—7:30学生早操时间和17:00—18:30学生课后时间。广播内容在规定时间内播放,并且只播放一次,导致师生容易错过部分节目内容。

第三,高校广播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根据传统的播音模式,通过采编—播音—合成—播放流程完成节目,听众通过在校园内收听广播或电话连线、平台点歌等方式参与。从20世纪初的“留声机”时代,到20世纪末的“录音机”时代,再到近年来的网络媒体时代,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听众需求不断提高,他们期待更及时、更丰富的互动感,也渴望节目形式能够有更多突破和创新。

高校广播在平台拓展方面的策略浅析

媒体融合,是“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4]正是基于对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认识,近年来,各高校开始注重校园新媒体的建设,试图从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互动方式等方面实现融合。在此背景下,高校广播台也应该突破传统广播信息不易保存、缺乏双向交流、形式相对单一的劣势,探求融媒体时代的新生。

第一,通过新媒体平台打破“单向”束缚。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各部门与学生组织的“延伸平台”。微信平台以其受众广,音频、视频插入便捷,传播速度快而成为目前东南大学广播台的主要“发声”新平台之一。学校广播台自2014年全面进驻微信平台以来,“SEU广播台”公众号先后推出精品节目推荐、重大活动跟进、节日祝福、互动点歌等功能性推送,也成为重要的听众反馈平台,已有粉丝7,000余人。

第二,通过网易云音乐平台提升“点击量”。网易云音乐是一款由网易公司开发的网络平台,以歌单、社交、地理位置等为核心要素,主打发现和分享。学校广播台在该平台开通专属“电台”以来,已先后上传节目420余期,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粉丝持续关注和订阅。网易云平台的开发大力延伸了优秀节目的发声渠道,不仅突破了高校广播空间与时间的局限,而且也使东南大学广播节目得到了更多听众的支持和认可。

第三,通过线下活动增强广播“影响力”。为提升校园影响力,学校广播台以“广播”为核心,先后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校园活动。例如:2016年,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线下活动“朗读亭”开展合作,举办校庆朗读活动—“东南朗读者”;与网易合作举办“百事最强音”校园音乐活动;连续五届举办校园配音大赛等,累计参与逾5,000人次,在校园里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进一步提升了校园广播的魅力与认可度。(作者:吴婵,单位: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蔡丽丽.高校校园广播:大学文化建设的有“声”力量[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5,30(3):69-72.

[2][4]钟英文.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广播台的困境与发展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122,288.

[3]杜亦楠,单依依,武鹏.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园广播的现状及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