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双一流”建设旨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转变。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于实现从重“用”到重“体”的转变,即在学习、借鉴和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发展中的“体”指的是大学的制度,“用”指的是大学的功能。近些年,我国高校发展较快,一些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已跻身前列。但我国还只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不能说是高等教育强国。要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发展的内涵、质量等,必须从重“用”转向重“体”,高度重视高校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于今天的高校发展来说,加强制度建设也是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从重“用”转向重“体”,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要重什么样的“体”,即建立什么样的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好的制度应该有灵魂。一种大学制度往往具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是其办学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让自由之风劲吹”、哈佛的“追求真理”等,实际上就是其学校管理制度的价值导向,体现在学术、教师、学生等各种管理制度中。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说,我们制度的灵魂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其次,好的制度应该能释放活力。好的大学制度应该能以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释放组织和个人的创造潜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注重释放师生的活力,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和能力,鼓励教师潜心钻研探索,努力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再次,好的制度应该具有公平性。好的大学制度应塑造公平公正的内部环境,保障校内组织、教师、学生的权益,规范学术道德和职业行为。这就要求大学制度建设必须注重依法治校。目前,我国有高校在管理中实行师生听证制度等,有效消除了内部矛盾,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从重“用”转向重“体”,需要平衡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特色与一流。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是我们的根本和最大特色。我们既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重视自身的办学治学经验,不能妄自菲薄。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这方面必须有自信和定力。二是学术与行政。学术与行政是高校管理制度的双核,缺一不可。学术与行政应实现双核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健康运转。目前,我国高校尤其要注重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术共同体发育成熟。三是学校与院系。学校与院系的分权与制衡是改革的难点所在。院系是学校的学术单元,是学校实力最重要的基础。当前,国内高校大多集权于校级,院系权力相对较小。应简化学术架构,推进院系调整,将资源分配权下放到合适的层面,激活院系潜力。四是外部与内部。毫无疑问,“双一流”建设将使高校竞争更激烈、合作更频繁,高校与政府、社会的互动也将更为密切。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外部机制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快建立健全高校理事会制度,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完善高校资源汲取、调配与高效利用机制,为高校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