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亟须突破三大困境

作者:李家华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07-04 阅读量:0

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创业教育面临着三大困境:

首先是观念性困境,即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性创业教育观念。在一般的社会认知中,更倾向于对创业教育进行直接的商业价值评判。就创业教育的实施者而言,教育管理者大都认为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创业者的行为,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因而不愿在教学层面推进普遍的创业教育。就创业教育的对象而言,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许多人的视野,导致他们误以为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即带来商业收益的活动。殊不知,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创业素质,就有可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更好地发展。

其次是资源性困境,即缺乏开展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条件。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创业教育要求相关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未能满足创业教育学科的要求。创业教育不仅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缺乏教材,尤其是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创业课程的教材选用较为随意,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另外,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和工作场地。

制度性困境也是创业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制度性困境是指我们尚未建立起创业教育进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安排。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一般都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其中。从学科角度看,创业教育是众多学科的综合。由于我国的创业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创业学学科建设不健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的问题。创业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从创业教育的形式看,多数采用开办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活动等临时性安排,很少采取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导致创业教育局限在少数学生,未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目标。

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育人全过程。依托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对素质教育进行新的实践性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使他们在今后各种工作环境中更具有灵活性和竞争力。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很强,它决定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延伸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积累经验,增强能力,铸就品格。通过鼓励和帮助具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尝试与社会的对接,设立和参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大有裨益,有利于个人的生涯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