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无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2020年无疑是最为艰辛的一年。今年的春天寂静无声。以往的三四月份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可以说是最好的就业季,俗称“金三银四”,原本这是大学生求职就业大高峰期,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学生求职和企业招工计划,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急剧缩减,学生无法正常参加线下招聘会,这让今年的春天显得格外寂静。
无声的春天里却隐藏着电闪雷鸣。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如潮水般的大学生涌向就业市场,却发现并没有那么多容身之所,双重因素叠加给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它绝不仅仅只是某一个大学生个人的事情,直接关系着广大毕业生背后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如今,在防疫与就业需要兼顾的大背景下,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更要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尽最大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构建网络求职常态化机制
疫情对毕业生求职、面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但在互联网时代,早已实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理想状态,在这次疫情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弥补。疫情发生后,教育部颁布多项政策,大力推进网上就业服务,通过联系各大就业平台、高校就业网和社会招聘网站,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组建就业市场,向每一位大学生共享岗位信息,共同开展网上就业服务。与云办公、线上教学相比,网络求职本已经是常态,网上投简历、网络面试更容易开展。我们应更积极地与政府部门、企业进行对接,构建就业信息平台,举办各类“空中宣讲会”“云招聘”。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顺势而为,简化和优化就业手续,提供网上签约以及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灵活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求职就业创造更便捷的条件。
二、帮助大学生及时找准自身定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互联网的就业利器,每一位大学生更要学会“向内看”,寻找到自身定位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而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一素质显得格外重要,疫情防控期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更不能“病急乱投医”,认为是个工作就可以去干,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否善于言辞,喜欢什么运动,大学期间学了多少知识,有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有什么突出优势?不断做内心世界的自我碰撞。这个时候的“慢”就是“快”,焦虑、冲动在这个时候只是火上浇油的毒药,只有真正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知,才能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寻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三、抓住机遇,及时把握新的就业窗口
“危机”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分开解释就是既有危险又有机会,而今年的疫情就是这一词汇的充分展现。的确,这次疫情给不少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比如地产、银行、旅游、电影、制造、餐饮、零售、出口、交通运输等等,不过,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有很多新产业壮大了起来,比如在线教育、医生、心理咨询师、健身、保健、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线上娱乐、远程办公、快递外卖、公共事务管理、自媒体短视频等等,这些新的产业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当我们冷静下来才会发现,以往的大学生就业过程好像无头苍蝇,面对就业岗位的时候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可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良性发展的产业却展现着自身的光彩,吸引着有胆识、有能力、有气魄的求职者去面试,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不要局限于自己目前的位置、认知及专业,鼓励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时代命运结合,将被埋藏的发展潜能释放出来,学习新知识、投身新产业,化疫情为转变自身命运的大好机遇。
四、增加合作交流,多措并举开拓创新就业渠道
我们要主动协调有关方面,进一步组织实施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服务国防;进一步落实好基层就业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的对接;进一步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号召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开展招聘测试考试、接收毕业生简历和实习培训等。
从步入大学校门到毕业,就像是渡河,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努力。不过,在目前的特殊时刻,同样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紧密协作,做好摆渡人,陪莘莘学子顺利游过毕业前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江雪标,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