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躁 静等花开

作者:梁晨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12-12 阅读量:0

案例背景:

在教育学上,潜力生俗称“问题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由于认知、情绪、意志力、环境等诸多环节出现问题,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于同龄人,并造成他们在学习意志、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的临时性障碍。但这些学生,同样具有自尊心,进取心,同样渴望得到爱。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下,学生赵云就是一个充满叛逆且极度渴望关爱的“问题少年”。当教师第一次上课时他就口出“狂言”,让教师“下岗回家”!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教师能否“hold得住”?能否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立起尊重、信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值得作为教育人的我们认真思考。

既然师生关系这么重要,我们怎么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我与一位学生发生的故事。

问题原因及其事件:

今年我新接了五年级的一个所谓的“后进班”。这个班相对整个年级来讲整体情况比较差,不仅学生相对较多,而且问题也相当突出。

1初识

赵云,一个典型的充满“叛逆”的“问题”少年。

“上课”,当我的话音刚落,我眼里的余光就看见一个男生,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并且极其不耐烦地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满不在乎地径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而且没有喊报告。这种突发事件在我的教学中实属罕见,我有些茫然。但还是极力保持着自己的矜持与冷静: 没教养!太不尊重老师和课堂!但转念一想,开学第一天,散漫了一个假期应该给学生留点时间。我以包容的心态开始新学期的第一堂教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2 摩擦

课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叫赵云,班里出了名的“捣蛋鬼”。我问学生他是如何捣蛋的,有的学生笑而不语,有的学生干脆说老师明天上课您就知道答案了。啊?!学生们回答得如此神秘,我有些疑惑甚至是恐惧起来。

“上课都十五分钟了,怎么咱们班还是安静不下来?”这是我第二次给这个班上课,口气中带着发火的成分,目光冷视着噪声的发源地。其实我所指的就是赵云,我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从心理上占据主动。但我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生怕他自尊心受伤害,想让他自觉起来。这一招显然没有奏效。“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好像被激怒似的马上脱口而出:“那就是你管不了了!你干脆下岗回家吧!”满脸写着挑衅,身体还不时压着椅子得意得来回晃动。

我被这突然的发问吓呆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思想防线瞬间崩溃。我极力克制我的情绪并压抑着我的愤怒:“你怎么和老师说话!老师管不了的是你,你应该回家!”我威严的声音明显颤抖着。

无声的对抗!

整节课我疲惫不堪,至于这节课后面讲了些什么,学生反应如何,又是如何结束的我什么都记不清了。真是一堂没有质量的教学课!下课之后我回到办公室,刚要坐下,便有几个学生跑了进来,“老师,老师,你千万别生气,他就是这样,和他生气不值得”。“昨天他还打其他老师来着,其他的课还不如您的课呢,上您的课还好点”。这几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有了他们的安慰,我的情绪似乎好了许多。冷静思考之后,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家访

3、转变

马克思的辩证法说得好,凡事都有两面性,现象的背后肯定有本质的存在。为了发现本质,下班回到家后我进行了静静地思考,也反思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下定决心找他谈谈。可是又一想,他是个“碰不得的刺猬”,直接找他谈话会不会碰壁,会不会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先给他妈妈打个电话做个访问,了解一下他的家庭生活,确切地说是只谈他的家庭生活。

通过了解沟通得知:赵云的父母早年离异,爷爷奶奶也早已去世,家里没有人看管他,加上他的妈妈为了抚养他,拼命挣钱没时间照看孩子,从而忽视了对他的早期家庭教育,更很少对他进行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由于文化素质等原因,他的妈妈只单纯地认为给赵云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胜过一切。后来又了解到,赵云的妈妈再婚后,由于忙于建立新家庭而更忽略了对赵云的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

也许赵云认为他很多余,是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所以在学校他拼命“表现”极力证明他的存在,渴望得到尊重。我不禁对这个“问题少年”产生了怜悯之情。后来他妈妈告诉他,老师访问,主要问家里情况和赵云的生活情况,并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告他的状,说他坏话,并且还表扬他很聪明、有上进心。看得出他也很高兴,最近上课不和我横眉冷对了,虽然有时还是管不住自己,但是比起那次冲突明显规矩多了。

办法总比问题多,沟通从心灵开始。

很多时候,教师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的叛逆问题,并且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保持冷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扎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聊天、谈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当然,赵云自然是我重点关注对象。在课堂上我有意叫他回答问题,时不时给他鼓励,让他充分得到尊重。

缺乏爱就像身体里缺乏血液一样,不能自我代谢,不能自我复原。

赵云就是缺乏爱,给我的感觉是他珍惜每一点从外界得到的爱。

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学生们大部分都回家了,我打着伞走到学校门口,看见赵云还在学校门口避雨,裤子已经淋湿了。我没说话,心疼地把伞举到他的头顶。他看了看我:“老师,我,我不用”,“打着伞赶紧回家吧。别感冒了……”我始终微笑着。

“谢谢老师,那我走了,你怎么办啊?”语气中明显透着对别人的关心。

“不用担心我,快回家吧。”我依然微笑着目送他远去。

过了两天赵云找到我,他从来没有主动找过老师,这是第一次。他把作业本工工整整地放在我办公桌上,不好意思地说“谢谢老师”然后就匆忙跑出去了。我明白这是为那天下雨我借他雨伞回家,这个孩子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看到他有一点点的变化我很高兴,于是,我想主动找他谈谈。一天我低声告诉他放学后在教室等我,他默默点了点头。放学后,当我进入教室,见他倚在窗前,眼睛望着窗外,看上去似乎有些淡淡的忧伤。“赵云,过来,坐这里。”我温柔的话语顿时打断了此刻的宁静。

 “你最近在学校表现不错,进步很大,上课大部分时间能管住自己,这说明你慢慢长大了,也懂事了。”

 他嘴角流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

  “但我还不够好……”他小声嘀咕着。

“慢慢来,我对你有信心”!我鼓励着说。并且告诉他我对他的境况有一些了解,想帮助他去化解心中的苦闷。

  沉默……

 “其实我只想被重视,只是想得到爱。”

  和我之前所想的一样,他平日里种种表现,本质都是渴望得到爱。

  “假如外界的因素很复杂,我们无能力改变,那我们就要时时刻刻接受现实,分分秒秒珍爱自己。同时,也要接受同学们和老师对你的爱……”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从家庭、学校到理想、未来,我惊喜地发现一个充满自信的小小少年,已经敞开了心扉。最后我把“分分秒秒珍爱自己”写到纸上,放在他的铅笔盒里,让他时刻记着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帮助策略:

一个多月过去了,“分分秒秒珍爱自己”始终放在赵云的铅笔盒里。那天下课,班上的同学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老师,赵云不仅和我们一起玩游戏,而且还教我们做题啦!”“他不会的我们也教他了!”同学间的互动叫我异常欣慰,这和以前的赵云简直判若两人。我高兴地使劲点点头:“嗯,真棒,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呀!”

抬眼看见,赵云开心地笑着。

其实爱有时很抽象,但有时也很具体。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是爱,接纳自己是爱,同时给予别人的也是爱。爱等于被爱。没有付出的爱,就没有回报的爱。事后我找到赵云单独和他说了此番话。

 在之后的班级生活里,赵云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他似乎多了包容和理解,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在给予他人爱的同时也得到了爱。“刺猬”的“刺”渐渐消失了,“刺”变成了爱。

诠释与研究:

不急不躁,静等花开。给我一丝阳光,还你一片灿烂。不难发现教育其实也是一门艺术——爱的艺术。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是可依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相信我们的爱能熔化冰山,能滋润心田。

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

赵云,确是极度渴望得到关注、关爱的孩子。找准了症结接下来教师对他进行了爱的教育: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教师以不同角度慢慢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用爱轻轻地呼唤他,用真诚深深地打动他,用耐心慢慢等待他成长。

我们知道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次数多了,学生会不会厌烦?如果次数不够学生会不会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呢?

在本案例中,我没有总找他谈话,害怕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只是用行动、情感默默地关注他、感动他。所以会有方法不得当的地方,欢迎同仁们以及关心教育的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作者单位:陈经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