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路 让生命儒雅起来——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跨越式发展揭秘

作者:王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07-06 阅读量:0

近来,坐落于草原青城呼和浩特市的一所中学成为市民和网民关注的焦点。她是呼和浩特发祥地玉泉区城区内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从前的她在全市排名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录取线几乎就是出库线。然而近五年来,她突飞猛进地冲进了全市示范性高中前六名,超越了多所录取线高出自己几十分的学校。2017年高考,她再一次展现出令人惊喜的黑马本色。她,就是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呼市六中)。

呼市六中始建于1956年,60年来沧海巨变,几经易帜,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一校三部,包括初中部、高中部和分校方圆中学。2002年,在全国“名校办民校”的热潮中,公办民助形式的分校——方圆中学应运而生,目前方圆中学已成为呼市排名前列的优质初中。2014年,呼市六中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成为全市九所示范性高中之一。

一所生源质量普遍偏低的学校,为何爆发出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创造出“低进高出”的奇迹?学校初高中如何能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要揭开呼市六中崛起的秘密,或许还得从学校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说起。

文化是第一教育力

呼市六中校长王洪志认为,文化是学校的第一教育力。先进的学校文化对师生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唤醒人心中的内驱力。为此,王校长率领全校开展了一场学校文化内涵大提炼,校园中渐渐弥漫开浓郁的文化气息。

2012年,呼市六中追溯历史,传承文化,精心提炼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六十栉风沐雨,“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六中人精神渐渐沉淀;“以人为本,用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得以发挥;“不让每一位老师落伍,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以“崇尚科学、追求儒雅、共筑和谐”的校风为代表的“一训三风”伴随师生共同成长;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关爱、和谐、儒雅、公平、正义”为师生终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诚信关爱、和谐共处、文明儒雅、公平正义”是六中的主旋律。六中学子谦谦儒雅,踏实肯干,逐渐成为所在学校及单位的中坚力量。“公平正义”为老师们的发展提供了和谐有力的保障。特别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绩效管理制度,使老师们体验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工作幸福感。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致力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建设。学校在环境建设中,尽力呈现出一种物的雅致。以“教育之门”命名的大门,一侧以三本书层次递增的造型表现“书写人生”的主题;另一侧以直尺、三角板等造型体现养成教育理念和六中“惟实”的校训。大楼顶端的博士帽造型,企望六中学子学业有成。每一层楼两侧开放式的图书角,吸引着学生前来阅读。绿树、水池、游鱼、灵璧石等,构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校园……

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更是精彩纷呈,科技节、体育节、学术节、艺术节四大节成为校园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科技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增强科技意识和成才意识为目标,开展竞技、讲座、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每年9月体育节是一次阳光的盛会,节前一场高二年级招投标总会如期而至,中标班级将承办整整一个月的活动。每年11月学术节期间,“方圆杯大赛”、师徒大赛、教师教学展评等大比武如火如荼地进行,成语大赛、汉字大赛、英语配音大赛更是让学生在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学习异国文化知识中得到成长。艺术节最后会以一场盛大的毕业典礼收尾,典礼上师生同台展示才艺,每一次“儒雅六中人”和“感动六中十大人物”的颁奖都会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

当文化凝聚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儒雅”就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六中人不变的气质。

“学、思、展、评”导学案教学模式激活课堂

近年来,呼市六中提出“学会学习本领,炼就儒雅品质”的育人目标,实现目标的主阵地自然是课堂。2009年,王洪志刚刚就任呼市六中校长,此时全国课改先锋引发的课堂“地震”还在延续,他感觉到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确实不变不行了!

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状态,王洪志率领全校以边模仿、边创新的方式探索课改。2010年,学校开始尝试“学、思、展、评”导学案教学模式。2011年,学校组织教师到全国各地知名中学学习考察,同时还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为教改把脉指航,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四课型四环节自主展示式”教学法。“四课型”即“问题发现生成课、问题展示解决课、问题拓展训练课、单元回归评价课”四种课题教学模型;“四环节”是指课堂基本遵循四个环节,即查疑环节(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知识梳理环节(展示交流,精讲精点)—解疑环节(解决疑问、达标反馈)—拓展提高环节(归纳概括,拓展提高)。

回首改革,王洪志总结了两条经验——

一是用模式洗脑。刚开始,不少老师对课改持怀疑态度,学校决定不搞实验班,用行政命令在全校推开,让每位老师都成为改革亲历者;同时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老师洗脑,五年时间,80%以上的老师完成了脑子“格式化”。

二是用评价指挥。学校彻底改变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实行全方位25个维度的评价,评价与绩效工资挂钩,为此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评价不仅关系到绩效,还关系到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甚至外出进修,成为很好的“指挥棒”。

转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最终目的还是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这方面学校更是发明了“三大秘笈”。一是学习制作思维导图,改变思维方式。二是开展结构化预习,如语文采用“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三是推行归因法,学生每次考试后要写反思,用大数据分析自己知识结构的问题。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学校把每个学科的“秘笈”录制成光碟,安排学生统一观看光碟,先入为主地将自主学习的理念渗透在学生心中。

如今,呼市六中形成了本土化的、具有学科特征的课改,老师们驾轻就熟地运用着四课型,灵活自如地将“学、思、展、评”渗透在课堂里。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主战场,而是学生自主展示的舞台。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成绩随之提高。2017年,呼市六中高考成绩又创历史新高。在市教育部门召开的高考座谈会上,曾经默默无闻的六中多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王校长还被邀请介绍课改经验。课改向纵深发展,更让老师们坚定地相信“以课改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师成长,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托起学校腾飞之路”的正确性。

“六中导德”将德育融入课程

呼市六中位于老城区,农民工子弟就读比例较高。过去,六中的学生调皮捣蛋是家常便饭。为了扭转不良之风,学校下大功夫提升德育工作,引导学生牢记12字核心价值观,争做“儒雅六中人”。

“德育不能假、大、空,必须落实到课堂上。”王洪志说。为此,学校着力构建了三大德育课程体系,一是德育学科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思想品德”和校本课程“六中导德”;二是学科渗透课程,寓思想教育于每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三是德育活动课程,以班、团、队为阵地开展主题、节日活动等。

为了使德育内容课程化、系统化,学校分析了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特点,精心研发了“六中导德”校本课程体系,从七年级到高三年级共6册。“导,就是引导、指导、诱导,“六中导德”是遵循学生个性特征,结合学校和社会实际,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如今,学校每月上两次“六中导德”,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民素质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理想与责任教育等6大方面的教育。

德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除了德育进课堂,老师们也以身作则,用行动作为孩子的榜样。他们早出晚归,恪尽职守,许多人即使生病住院也不落下一节课。学校有固定的自行车停放地,有个别同学来晚了就把自行车随便乱停,无论哪位老师看到后,总会把同学叫住,教育并帮助他们摆好自行车。

老师的一言一行也感染了学生。这学期开学第一周,分校方圆中学一位同学在校门口看到一个快递小哥的电动车翻了,包裹快件散落一地,正当他想要上前帮忙时,早已有一大群同学迅速跑过去帮忙捡包裹,热心地帮助捆绑,让快递小哥十分感动。

近年来,一大批“儒雅六中人”正在崭露头角。戴鑫同学带领六中志愿者联合会组织参加了近百次志愿者服务活动,被团组织授予2015年度全国“极美中学生”荣誉称号,学校也被评为50所首批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学校创建单位之一。英语老师刘丽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乐于助人,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极美青城人”。

“六中的校徽像一个昂首站立的人,体现出‘立人’的校训。六中不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我们学到一辈子受用的知识和能力。”一位六中学子说。

儒雅,是中华文人精神气质的写照,围绕“儒雅六中人”的核心文化,呼市六中以文化建设、课堂改革和六中导德为三大途径,走出了一条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从一所薄弱学校变身为一所让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的明星学校。

“今天,说自己是六中人,感觉很自豪!”这是全体六中人的心声,他们将延续“涵养一个书香校园,培养一批儒雅之人”的愿景追求,将“儒雅六中”打造成自治区教育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