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权现在的各科平均成绩已提升到70多分,上课也很少捣乱。但在一至二年级时,他每科成绩只有10分左右,还经常扰乱课堂秩序。
小权发生的改变与他所在班级在2014年时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有关。“以前没有答题机会就‘另谋出路’,通过捣乱刷存在感。”他对同班同学小铠说,现在能通过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所以用心学习。
小权只是光明新区推进“新基础教育”实验后,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缩影。2014年,光明新区文体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合作,确定光明新区实验学校、光明小学、爱华小学、玉律小学、长圳学校等5所学校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打破模式化的复制教育,唤醒师生“主动生长”内生力。
“新区位于深圳西北的城乡接合部,基础教育偏弱。”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主任张元春介绍说,光明新区面临着理论落伍、队伍保守、转型阻力大等困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相对传统甚至落伍。
光明新区小学数学教研员胡志军调研发现,在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前,教师备课只按每节知识点来准备,忽略知识整体架构;教学设计从教师怎么讲的角度思考较多,关注学生怎样学较少;课堂教学一问一答、走教案等现象普遍存在。
光明小学语文教师林小燕原来就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化教学,对于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关注不够,让学生感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于未采用创新性、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甚至略显沉闷。
“以前总生硬地要求学生写作文时多用心理描写,不懂得用具体方法引导。”玉律小学语文教师贺功臣以前上作文课时倍感痛苦,因为学生作文中的心理描写部分就像是挤牙膏般硬挤出来的,不但空洞,而且没有情感与温度。
“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新基础教育”首创者叶澜呼吁,学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在叶澜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指导下,借助“新基础教育”共生体智库资源,光明新区充分发挥教科研中心的改革桥头堡作用和一线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能动作用,强化实验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打造骨干团队。在骨干教师中开展“一节精品课、一个小课题、一个专题报告、一篇专业论文、指导一个徒弟”活动,以建设“骨干带研”的基础教育“雁行”团队。
改革打开了实验学校学科教师主动生长之门,他们逐渐生成开放教学、捕捉生成资源的教学能力和创生思维能力。贺功臣转变思维方式,以课堂实践为抓手,通过“体验式表演”模拟情境,让学生全员全程全情参与,用文字记录、整理、表达被激发的强烈心理活动。
“以前只能按给定的框架写作文,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玉律小学六(1)班学生小竹现在更喜欢作文课了,因为“可以顺着自己感受,天马行空”。
除了通过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性,实验学校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光明小学教师谭惠君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从“点状教学”走向“结构教学”。在讲“平行与相交”知识时,她先把一个个“散点知识”背后的“知识结构群”整合出来,以整体思想去实践教学。
“做自觉创生的幸福教师,育主动发展的幸福少年。”光明小学校长邓华香说。该校加入实验后,呈现出蓬勃生机,由教师“包揽一切”转为“放手鼓励”,由学生的“精英参与”转为“全员卷入”。
光明小学五年级学生小亮举例说,在讲“3只小猪”内容时,英语教师付娟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组员都有机会当发言人。更重要的是,教师鼓励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在今年中秋节前夕《快乐节日》课堂上,小亮和同学就利用柚子皮、纸杯等创造性地制作灯笼,“这在以前是没有的,现在的课堂更加欢乐了”。
看到主动健康发展的学生,谭惠君觉得自己正逐渐成为“自觉创生的幸福教师”。她也不再困惑于自己教小学数学是否大材小用,因为她发现小学数学也有大学问,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主动探索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技能也在提升。
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3年来,光明新区5所实验校共研讨课例1000余节,参与课例听课和研讨的达2.4万人次。实验校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33个,教学论文获奖252人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比赛奖项17人次。在不久前结束的光明新区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实验学校获一等奖占比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