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中学秉承“为师生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的办学理念,努力“用爱和智慧打开让孩子看得见自我的门”。多年来,莲花人上下求索、孜孜以求,探寻学校整体课改路径,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激励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究与尝试,为孩子的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
一、积极探索育人方式
“课改”不能只是“改课”。只有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面综合规划,整体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课程结构的弊端。教育改革应该要首先改变思想。只改变方式方法不改变思想,只能是小打小闹。教师只有超越自我,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真正通晓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明确课改的目标、课改的意义,才能克服今天学“杜郎口”明天学“洋思”、“随风杨柳”似的、毫无主见的弊端,才能主动寻求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所以,中学的课程探索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
(一)丰富课程内容
1.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的创新课
我校是深圳市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科技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的特色追求是:独特、优质、长期、广泛。
独特性在于,我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给学生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教会学生思维方法,而不是为了临时组织学生拼凑几件作品去获奖。我们的口号是:“创新——创意——创造!”即学生将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广泛用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创意,绘制图纸,在学校的科技实验室制作出自己的作品。
优质性体现在:我校是“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基地”,中央教科所等授予“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学生作品获得区以上奖项393人次,国家级金银奖15项,获得七项国家专利。3人获得市少年科学小院士。
长期性体现在:中学创新课开设始于2001年,距今已有15年。15年来我们两次编写学生和老师专用的校本教材,长期设置专任教师,课程实施采取初中一节必修课,初一、初二各一节选修课的““1+2”模式。教学设施有一间教室、3间活动室、一个制作间、一个展览厅。
广泛性体现在:所有中学学生都接受创新教育。15年来,我们接受创新课程培训的学生达6000多人次,其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3500多人次。创新课的开设,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以拓展学生阅读量为目标的大语文阅读,以改善生物教学方式为目标的深度学习课,以培养学生形态美为目标的形体课,以培养学生逃生能力为目标的安全体验课,以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为目标的足球、篮球课,以培养学生写字规范为目标的书法课,以培养部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为目标的领袖课等课程。
自2014年3月份开始的“领袖课”,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干部和未来有志于管理工作的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活动策划、演讲与口才、心理调适、公共礼仪、沟通技巧等五个方面。课时安排是每周一节。老师由学校老师和外聘专家担任。领袖课的开设,使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学习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的基本常识和工作技能与技巧,同时,也对他们未来的发展给予了方向指导和兴趣培养。
(二)探索实施路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在积极倡导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推进课堂教学知识呈现形式变化的同时,努力探索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以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原则。
1.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1)尝试分学科的走班分层教学。从2015年三月份开始,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和学科四个中心,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在初一年级的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教学中,我们按学生学习能力分层,进行走班教学,为每个学生订制个性化课程表。
全员分层走班制,是一次教学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我们期望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既让基础良好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原来可能被忽视的学生找到进步成长的平台,找到学习生活的尊严和自信。
(2)班内分层教学。对于英语、数学等可能会引起学生两极分化较大的学科,采用走班选课效果较为理想。如果将所有学科走班选课,势必弱化自然班的管理力度。为此,我们在走班分层的A层和B层内,和没有采用走班的学科,倡导班内分层。方法类似“复式教学”,对A、B类学习状态的孩子轮换教学与讨论练习,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
2.课堂学教方式的转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探索出基本上课参考模型。同时提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即“六忌”:一忌“临渊羡鱼”,二忌“邯郸学步”,三忌“浅尝辄止”,四忌“华而不实”,五忌“千篇一律”,六忌“增加负担”。
教学中,我们不让孩子做“愚公”,搬那不可能搬得完的“太行山”,而是要学“智叟”,也要把孩子教成“智叟”。
二、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不设边界平台
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就是广大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决定着课程建设的优劣,也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品位层级。为此,中学全面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深刻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积极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与路径,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是学校能够成功课改的关键,更是学校高品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1.努力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自觉性
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是专业快速成长的内驱力。绝大部分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地位、确立自身专业发展理念,规划自我发展步骤,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工作。
我校的教工大会,被打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会。每次大会都至少安排一名教师,就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发表意见,与大家分享他的教育思考,我们称之为“教育论坛”。通过这种同伴互助的形式,碰撞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自我反思,学校为每位教师录制一节教学实录,可用于教师自我观课,自我反思。也可同组的老师互观互研,取长补短。
2.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
通过专家讲座、典型课例观摩与评议、教师论坛、教育沙龙、教学竞赛、名师评比、ppt教育故事评比、观看自己上课录像、编写教育教学资料、学生意见调查等,制作“关键事件”,使其成为教师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的拐点。
3.重视“经验的移植和整合”
移植过程要遵循“仿—疑—创”的操作轨迹。仿,就是模仿,模仿成功做法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流程。疑,就是质疑,要敢于怀疑和质疑,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有批判精神,绝不要生搬硬套;创,就是创新,教师在演练成熟的套路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学科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调整学教策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4.制定以“磨课”为抓手的“反思性探究和实践”
“反思性探究和实践”就是从研究自身的专业活动出发—— 把自己的专业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这是一条丰富教师个人的教育学教智慧更为可靠、更有价值的路径。教师对自己专业活动的反思包括六个环节:一是完备教案:教师独立撰写教案,再参照参考资料调整,由专家指导后完善教案;二是实践行动:教师上课、专家观课;三是反思剖析:教师反思、专家评议、分析问题原因;四是改进或创新:教师自我提出改进意见、专家提供备选建议;五是新的尝试:再次上课、观课。再次进入新一轮的反思实践。经过这样的“磨课”,教师会不断自我冲击原有的思维方式,跃上新的能级高度。不断地自我打磨,练就了真功夫,达到了随心所欲的教育境界。
5.组建“沃态团队”
我校组建工作室,建立学习型组织,发挥工作室的研究、示范、带动和“孵化”作用。我校组建了“创新教育工作室”“王双燕深圳市名教师工作室”“杨晓林深圳市名师工作室”“谭吉林专家工作室”“郭立坤布艺特色工作室”。工作室制定了远景和近期目标,并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各位成员职责,明晰各阶段任务目标工作室成员明确工作室的任务,实行任务驱动,定期完成任务目标。通过工作室这些“沃态团队”的带动,我校老师对课改由反对到理解,由观望到行动,由尝试到深入,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形成了阶梯式的发展,研究也成为了一种常态。
6.印制“教育拾零”
每次教工会,我校都为老师印发一期“教育拾零”。介绍当代先进办学理念、经典教学模型、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故事、实用的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著名教育家事迹、教育名篇梗概、课改理论依据、教育家主要观点等等,现在已出15期。
7.开展校本先修
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研究,再应用于教育教学,做到小问题、勤思考、多积累、善梳理。开展接地气的教学研究,让老师进入研究状态,成为研究型教师。
8.举办教师论坛
利用教工会时间,每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所得、游历所悟、学习所得等,目的是让老师经常进行思想、思维碰撞,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教育教学和生活品味。
三、构建民主、包容、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
“三类学校靠人治,二类学校靠法制,一类学校靠文化。”一所学校没有规范,一定要建立规范,有了规范要超越规范。超越规范靠什么,就只能是文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浸润。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精神文化。民主(强调对话协调、合作共生)、包容(求同存异、圆润融通)、和谐(与人为善)、进取(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人文文化氛围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正能量“场”,它似无形,抑制消极因素,又如一双巨手牵引着师生奋勇向前、不甘于平庸、追求卓越,推动着“沃态团队”的形成。人文文化的核心追求就是“人本化”。让冰冷的制度带着体温。在管理方式上,我校倡导对话协调、合作共生而非独断专行、一人独尊;在用人制度上我校强调“赛马”比“相马”重要,在评价方式上我校推崇“个性化激励”,而非“甄别与选拔”。学校的评价不适于单纯的量化评价,它容易掩盖个性化问题,不能起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应该采用量化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优点得到充分肯定,不足也有所体现。管理大师德鲁克有句名言:“知识分子是不可以被领导的。”不能被领导,那么怎么管理呢?就只能“滋养”。滋养包括物质滋养、精神滋养和灵魂滋养。物质滋养可动用的资源有限,灵魂滋养可运用的空间较窄,那就只有多从精神滋养入手。比如情感滋养、荣誉滋养、舆论滋养等,都是可以做出大文章的。滋养的前提是尊重,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教师在具有归属感的基础上的尊重感,才能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才会有更高的人生事业的价值追求,享受事业的成就。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校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为师生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新的教学追求:“让孩子坐在驾驶位”,新的德育追求:“用爱和智慧为孩子打开看得见自我的门”。另外,我校还丰富了“文化自觉”内涵,积极培养师生自觉、主动的文化习惯,比如学校的卫生分担区,由原来的被动“分配”,变为主动“认领”。为培养孩子责任意识,我校制定了《莲花中学文明公约》,并举行隆重的签名承诺仪式。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我们积极构建“展示文化”,把校园变成一个大的教育场,让师生经常能够“撞见”知识、规则、榜样、自己的作品和深刻的哲理故事,时时刻刻都能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四、构建莲花中学德育体系
1.德育目标: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本质是挖掘孩子的潜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传奇,我们不应该只以学习成绩论高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潜力,我们的作用就是挖掘、发现、发展和培育。
2.个性化激励。莲花中学于2016年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比,代之的是23个以上单项评比。2017年期末学校共发出奖状4500张,学生受奖面达83%。我们的初衷是,只要孩子努力,都可以获得奖励。我们多用几把尺子,就会多量出一些好孩子。
3.认领卫生清扫区。莲花中学每班将卫生清扫区分成若干个区块,区块少于学生数,每位学生自己认领。目的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
4.认养校内生物。将学校树木、金鱼由学生自主认养,提出具体呵护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情感。
5.成立“你扔我捡”义工团。学校组建义工团,不定时捡拾垃圾,以提醒身边同学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6.开展“班长”论坛。学生会每周自行组织一次班长论坛,分享成功经验,交流工作方法,培养自省能力。
7.征集家风、家训、家规和家教故事。每学年征集一次,以交流家教理念、经验,将家庭文化与班级文化、学校文化融为一体。
8.举办主题体育节。我们将体育节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主要有:民族体育节——民族融合教育,“一带一路”体育节——国际理解教育,名著体育节——悦读教育,动物体育节——生命教育,植物体育节——生命生活教育。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种“专业领航,育人为本”的教学改革,促使我们人人思变,人人行走在改变与创新的路上,它必将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吹开我们教育的新天地!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转变教与学方式,即是大事,亦是难事,我们决心从易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把“立德树人”工作做到精致、做到极致,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的公民和更好的个体。
(作者: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校长 徐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