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芒市民族中学:信息化联动片区“造血”提质

作者:吴景松 李裕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4-02 阅读量:0

679947_wuy_1522377002949_b.jpg

芒市民族中学学生正在参与州级物理课堂竞赛。李裕摄

为跟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潮流,自2015年以来,云南芒市民族中学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芒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平台的支撑下,充分使用技术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搭建区域性平台,实现弱校造血脱贫,牵手帮扶周边兄弟学校,联动片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统一管理分区教学信息技术引领

为推动芒市城区义务教育初中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芒市民族中学于2014年与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合作办学,形成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北校区,试行两校一长、统一管理、分区教学的模式。目前,学校从建校时4个教学班、不足20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54个教学班,3091名在校学生中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6.5%;教职员工203人,其中各少数民族教师42人,占教师总数的20.7%,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在体量增大的同时,芒市民族中学聚焦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

找准焦点,信息技术融入和服务教育教学。芒市民族中学结合学校校情、教情和学情,明确以应用为核心,使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学习过程、学校文化和校园生活深度融合,为师生的共同成长营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环境。具体落实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教学平台汇集本校学生学习行为效果数据,教师教研行为数据,制定出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二是建设人人均可提供与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资源共享体系;三是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争取经费,完善信息化教学基础能力。近年来,学校向政府和各界力量争取经费,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建设。该校54个教学班全部配齐电子白板,22个班搭建了有效沟通和丰富教学资源的高端移动教学平台,使用高端移动教学平台探索课堂电子化,实现了异地联合开课、直播开课。

牵住牛鼻子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由于芒市民族中学地处边陲,教育资源相对贫乏,技术应用能力不足。2016年,芒市民族中学引进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恒坐标教育集团开发的公益性小蚂蚁移动教学平台。通过试点班老师集中培训与一对一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展开了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教师指导下的碎片化自主学习”“课堂内外关联”等教学形式在“小蚂蚁云课堂”中产生,逐渐形成了信息化电子课堂的“三环·七步教学法”。第一环是关注课前,教师通过互联网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的筛选,做好学材的准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做好学情调查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二环是优化课中,分为七个环节。第三环是提升课后,通过拓展练习、数据反馈和推荐学习等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加速“互联网+教学”的常态化。

经过反复的实践与修正,芒市民族中学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共享名校优质教学资源。该校与上海洋泾中学东校、广东顺峰中学、重庆聚奎中学、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云南大理下关四中等各地名校开展异地同堂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同步、学同步、交互同步”的目标。

实现造血脱贫助推教育质量飞跃

要实现智力脱贫,就必须加速教育信息区域化,就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要在学校管理与课堂教学中应用。芒市民族中学以一校的技术应用实践和经验,带动一片学校乃至区域教育改革,这才是边境落后地区学校造血脱贫,再帮扶其他学校发展的改革宗旨。

从教师视角看,改进教学行为和创新教学方式,形成有效使用教材、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研讨的教学策略,使信息化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综合起来看,这种教学实践贡献在于:突破了整齐划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突破了以经验为主导的教学,基本实现了大数据驱动的课堂教学;突破了扁平的方式,构建起了立体全时空的学习空间,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诸如,2016年,芒市民族中学考取普通高中人数与2015相比实现了翻一番;在2017年中考中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物理、化学、体育都有学生获得满分。芒市民族中学校从薄弱学校向区域名校迈进,为区域内的薄弱学校改造提供了新的样板,为推进城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芒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