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发展教育事业描绘了宏伟的目标:“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也是一代代教育人肩负的使命责任。
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多年的风雨之路,虽然有坎坷,曲折徘徊,但留下更多的是无数教育人的心血和汗水。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鲜明论述了发展教育和改革教育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必须改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问题,从此教育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2016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详细划分了包含三大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要点的学生核心素养,为广大学校深入推进教育发展提供了“风向标”……
作为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教育为什么要改革?怎样的变革符合规律?如何抓住改革的关键点?教育的最终目标又是什么?有人说开展教育工作,必须面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涉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过去,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教育的重心用于培养“会考试的人”,大多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单一死板,流行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学”,忽视素质教育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跛着脚走路”现象严重,无法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要求。进入新时期,学校要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做文章,特别是抓住课程和教学改革这个牛鼻子,不仅成为教育规模扩张基础上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还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孙家小学自2008年开始就进行了以打造自主互助高效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先贤圣人的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宋代的书院教育则在学习方法上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些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无不成为推动孙家小学探索教育改革的“丰富营养”。
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根本变化,打造了一批区域内的名师,积累了一些课改方面的经验。可现在看来,我们当时实施的教学改革更多的是把教材内容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让孩子掌握得更好,并不是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实施的教学改革。因为探索过程中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有时会产生疑问:课改与教改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课改的内容如何能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推进课改与教改的落实有路径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好在2015年,潍坊市教科院提出了“双改协动”,也就是课改、教改要协同推进,为学校的课改送来了久旱甘霖。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课改、教改只有协同推进方能最终落实教育目标。教改一定要在课改的大背景下进行,这样教改才有大视野、大格局,单纯实施教改没有持久生命力;课改又必须最终落脚在教改上,教改是课改深化的重点,用教改才能支撑课改的落实,课改的内容最终都要在课堂上寻找到。这也是潍坊市教科院提出教改、课改要“双改协动”的根本原因。
从2016年开始,孙家小学进行课程改革,通过明晰课程理念、目标,清晰课程结构,确定课程实施路径,对课程进行评价等方面,编制了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设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6年11月,学校作为潍坊市课改种子学校和双改行动试验校,在寿光举行的全市课程课堂双改学校经验交流活动中作了《落实规范从课程开始》的经验汇报,展示了根据学生需求开设课程,建设全时空课程,开设家本课程,逐步构建起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生命树”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引来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教育改革的过程,并不总会风平浪静。在推进“双改”过程中,我们总感觉课改跟日常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不密切,特别是课改内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体现不明显。对于学校来讲,日常教育教学如何整体推进教改、课改?推进“双改协动”落实的路径是什么?历时两年的课改之路,我们对课程的认识更加清晰,在落实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几种不同方式的尝试,最终确定了以“三组联动”作为推进“双改协动”的具体路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孙家模式”。何为“三组联动”呢?简言之,就是项目组、教研组、备课组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联合开展行动研究。
项目组分为学科项目组和非学科项目组两大类,是推动“三组联动”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学校组建了语文、数学、外语、艺体、科学与实践、传统文化、德育体系构建、党建课程化、作业布置、随班就读、家校共育等十几个项目组。面对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既学好课本知识,又学好自主选取教学内容的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成为唯一选择。怎样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项目组成员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通过率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把项目组确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否则课改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学科类项目组的课改主要通过研究者备课、上课、反思、修订教案、编写校本教材等工作,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学校课程标准以及确定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这些工作跟研究者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完全一致,只是对工作的要求更高、更具体,其课改工作成果要做到有“校标”、师本教案,有校本教材。
学科项目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学侧重把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就可以,而现在的教学除了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外,更要实现育人的目的,达到培育学科素养、符合新高考要求的培养目标。以语文为例,“双改”后除了教课本外,还要增加阅读量,培养表达能力,练好书写基本功。项目组成员要依据新高考要求、培养目标、培育学科素养等要素,除正常的课程学习外,还要研究读哪本书、读哪些文章、认识哪些生字、写哪些字、演讲哪些内容、写哪些话、写哪方面文章等自主选取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课本外的教学内容同日常课堂教学相对应?每学期在规定时间内把课本学好外,还能再学哪些内容?这些都是需要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后才能确定。项目组成员日常工作的重心就是认真备好每节课,才能在上课时验证所确定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我们会在课前认真备课,确定适合的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要在师本教案中明确体现),课上主动尝试,采用确定的教学流程把课本知识和自主选取的教学内容有效落实,课后及时总结,坚持教学实践后反思、修订师本教案,并最终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修订后的师本教案成为呈现项目组研究成果的最佳载体,也是最为可用的“本土化”校本教材。
或许有人会问,项目组自主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根据什么标准确定的?拿语文学科来说,项目组采用校本化解读课标,即把“国标”变成了“校本解读的课标”,使之与选取的教学内容相对应。同时,依照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确定自主选取的另一部分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标准,再把新标准写入“校本解读的课标”。经两次修订,“国标”就变成了“校标”,实现“校标”跟教材和自主选取的教学内容相一致。这样,自主选取的教学内容就有了依据和标准,才算是“合法”的。
非学科项目组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教学、工作内容,制定标准,明确所定内容、工作的实施路径(学科教学、学生活动、日常工作),找寻所定内容、工作落实的具体方法。成员们根据研究需要分配到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其研究的成果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工作落实到课堂和教育教学中。当然,实施课改对项目组组长的要求很高,应该是各学科最具特点的个性教师。项目组成员也应该是善研究、能改革、会反思的骨干教师。项目组所有成员实施课改的同时,同步进行教学改革,成为各教研组教学改革的“种子教师”。
作为实践项目组成果的“检验场”,教研组的任务就是带领同学科老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为主要目标,以制定课堂标准为主要工作,组织教师人人讲课、磨课,确定建议教学流程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打造“自主能行生态课堂”。针对课堂标准的制定,学科类项目组的研究者在确定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时就有了初步的课堂标准。教研组在此基础上,集中集体的智慧,结合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核心素养等就能确定符合课改要求的课堂标准。
关于实施教学改革,学科类项目组研究者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已率先进行了教学改革,并且区别于以往单纯的教学改革,他们是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实施的探索和实践。在我看来,项目组和教研组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教研组一定是在学科项目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教研组组长要由项目组组长兼任,便于工作的协调、开展。只有这样,课改才能真正落脚教改中。项目组的研究者还可以作为教改“种子教师”分配到各教研组,在教研组内叙说课改的具体思路,依据课堂标准,讲授课改背景下的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教研组以教改“种子教师”的讲课作为教学研究的模板,组织开展讲课、磨课、研讨活动,确定本学科的建议教学流程,扎实推进教改工作。教师专业发展的落脚点正是磨课、讲课,并在这一过程中最终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教研组工作呈现的主要载体是组织开展讲课、研课等活动。工作的成果就是有课堂标准和建议教学流程。通过教研组的工作最终实现课改、教改的无缝对接,项目组和教研组实现工作最大程度的融合。
为落实教研组的工作要求、工作计划,备课组在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是依据课堂标准和教研组“种子教师”的讲课模板组织同年级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日常集体备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年级教师参加教研组组织的磨课、讲课时开展集体备课;另一种是按照教学进度,同年级教师每周开展的集体备课。教研组组织讲课、磨课活动时,不仅要求备课组贯穿始终,还要求教研组紧紧依托备课组的工作,落实教改、课改内容,打造“自主能行生态课堂”。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成果通过教研组搭建的讲课活动平台展示、磨砺,再经过组内成员的反复研讨进一步修订,提升教师课改、教改背景下的备课能力。考虑到备课要体现课改、教改的新要求,备课组组长最好由项目组成员兼任。唯有教师按照课改、教改的新要求备课,课改、教改的要求才能在课堂上得到真正落实。通过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教研组的研究成果最终落实到每名教师的每节课上。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教育改革和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孙家小学打造了以“三组联动”推进“双改协动”的新模式,通过项目组先对教学进行顶层设计(课改的主要工作),其成员身体力行地先行教改,再依托教研组开展工作,把课改、教改工作辐射到全部教师参与,并依托备课组的集体备课,通过搭建讲课、磨课活动平台,进一步落实课改、教改要求。“三组”开展工作紧密结合、互为依托,就像紧紧咬合成块的齿轮一样,一个动其余都动,唯有“三组”联动才能真正协同推进课改、教改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做好育人工作,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作者: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孙家小学校长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