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关小学的校本教研之路:找准立足点 紧抓着力点 把握生长点

作者:吕德胜 来源: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小学 发布时间:2018-07-24 阅读量:0

多年来,翼城县北关小学始终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为导向,以解决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多种教研形式为着力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生长点,用课题研究作指引,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以研究促改革,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以改革促研究,使得教育科研工作不断走向过程、走向实践、走向问题、走向合作,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处发展。

一、找准校本教研立足点,探究日常教学小现象

1. 深入教学一线,做实课例研究。

校本教学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动研究。我校以课例作为研究的载体,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研究,通过课例讨论、情境设计、行为反省等行动,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课例研究的主体不是公开课、展示课,而是常态课。我们在最平常、最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讨。如针对口语交际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的情况,我们在六年级开展了口语交际课的观课与议课。所听第一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学生围绕“学会生存”“自我保护”等主题展开关于遇到危险或灾难时,自己如何自救以及别人是如何应对来进行交流。由于孩子们生活经历有限,在谈及自救环节时,学生交流的内容不多,在交流别人是如何应对危险与灾难时,由于学生没有做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故而整节课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在和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指导之后的第二周又入班听了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课“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本课要求以辩论会的形式开展。这次,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播放了经典辩论会视频;二是讲解了辩论会的常识;三是让学生提前思考,并收集到许多辩论使用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整堂课充实饱满,环节清晰,学生思辩激烈,思维高度活跃,课堂效果达到预设水平。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发现课例研究的整个交流流程包括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期间有两轮是在寻找差距中进行的反思与调整。通过对一个课例的研究,找出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理念的更新;在此基础上修改原来的课堂设计,再到课堂中去实施,通过教师与研究人员的听课,再结合新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差距,重新调整与设计。在这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的上升,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样的课例研究在我校已形成常态,并成为我们教研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关注课堂”是北小人的共识,更是北小人的行动指南。

2. 依托课堂教学,坚持问题研究。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在校本教学研究中,我们不能只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却对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小问题、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所以,我们本着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深入课堂,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小现象,通过对教学小现象的研究,解决最贴近教学实际的问题,让老师感受到踏踏实实的收获和成长。

比如,对于试卷讲评课,我们深入课堂进行认真的观察,发现针对同一学科、同一份试卷,老师们讲解的过程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有的老师不给学生思考与改正的时间,发下试卷就开始讲,且讲的多,学生动的少,看似试卷讲完了,但学生在薄弱环节并未真正产生“免疫力”,并未真正掌握老师所讲内容;有的老师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错在哪里,该如何做,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谁错了谁来讲,其余组员认可即为错题过关,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当然不同学科的老师对试卷讲解的处理也不尽相同,课堂效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和老师们一起交流研讨后,分析了各种讲解方法的利与弊,让老师们主动达成共识:应该发挥好小组的作用,利用小组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再比如,经过我们多次听推门课发现,有的教师虽讲课有方,但课堂管理能力欠缺,总是呈现出学生纪律性差,班级管理不能及时跟进的课堂样态。于是,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观察”与“调研”,发现这种情况在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比例接近5%。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立即采取了两项行动:一、由政教处和教研室共同牵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二、对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的教师,由教研室相关人员组织进行深入班级的观摩与学习。即去学习管理有方,有特点、有效果的班级的课堂管理办法,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借鉴并举。经过一个学期的“跟踪式”的观察,这些老师在课堂管理上均有了起色,为实现课堂效果优化和提升提供了保障。

又如,我们深入课堂发现,教师“以本为本”,但却囿于课本,拓展延伸补充不够或不能统一的现象大面积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更无法实现“跨学科整合”的课程推进。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立即组织并着手编纂了《课程工具箱》《日积月累》《影响孩子一生的古诗词》《翼城花鼓》《数学导学案》《英语习题集锦》《北关小学学生日常口语》《北关小学英语话题作文集》《语文课外阅读》《科学实验教学指导手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校本教材。作为课本的延伸与补充,作为我校的又一教学资源,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力的扩充了师生的课堂资源,切实地解决了一线教学中资料、习题短缺或不配套、不适用的问题。

通过上述这些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的研究,老师们既切实感受到了研究的意义,增强了研究的动机,又提高了研究的兴趣。在最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了大家发现问题的意识,使大家意识到了问题无处不在,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

其实,课堂小现象距离教师最近,但是小现象的解决却需要团队的大智慧。通过小现象的研究,也使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从日常最不经意间发现教学问题,从最常态的教学现象中发现小现象,再通过对小现象的研究来理解课程改革,进而有力地推进课程改革。

3. 开展课题研究,引领全校发展。

教育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教育理论方面的问题。教育中的一般问题不是教育科研课题,而教育中的普遍性问题才能成为教育科研课题。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各级课题研究:《小学单元整合教学模式 》《小学学业评价研究》《有效开展小学生大量阅读的途径与方法》《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校外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训者队伍建设》《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山西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并积极推进 “语文主题学习”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每个课题都制定出详尽的方案措施,切实推动课题研究与建设。先后在省、市召开的研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与汇报,受到了与会专家与兄弟学校的一致称赞。2013年11月22日,省教科院在我校召开“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小学课程整合研究展示暨山西省《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子课题工作研讨会”,把我校教研教改推向全省,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好评。同时我校的教研团队也迈开了走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课题的选题来源于日常教研活动主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的需求,来源于课堂。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找到了许多新颖、有效的研究方式,比如:进行学生访谈、新旧教案比较、新旧教材比较、新旧课堂教学实录的比较分析、教学能手课的思考、新旧课堂评价标准的比较、新旧试卷的比较、质量调查、照片研究、录像思考、我的教育故事等。所有的研究只为一个目的:解决问题,改革教学。

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操作要素,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同样有着更深的意义和要求。课题实践课就是围绕教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而设计的,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课例(包括综合实践课)。因而教师结合课题的要求而上的课,有时也叫做课题实践课。上好课题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

要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首先要备好课,课题实践课的教案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其次,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课题研究的精髓是指课题研究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它们往往在课题的题目中体现出来。如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等。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与学生学习动机、原有认知水平、多路思维能力和学法有效运用等要素密切相关,但是培养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对学生多路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训练学生多路思维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组织开展听课题实践课,是课题化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而组织教师评析课题实践课,则是课题化教研活动的中心环节。总之,围绕课题实践课开展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要力求体现“自圆其说”和“他圆其说”。

通过上述三方面工作的开展,我们和老师们达成了共识:其实,校本研究并不神秘,所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就是研究。想问题即研究,学习即研究,备课即研究,反思即研究,解决问题即研究。

二、紧抓校本教研着力点,打造北关教研新常态

1. 依托“三段式”教研,引领课堂教学。

多年来,我校一直实行垂直管理与扁平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框架下诞生了具有北小特色的“三段式”教研模式,即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特长处——教研组——教师。教研室对应的教研组有四、六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组,全校英语、科学,六年级品德学科组;教务处对应的教研组有三、五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组,一至五年级品德学科学科组;政教处对应的教研组有一、二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组;特长处对应音体美学科组。

每个分管处室配有每个学科对应的学科负责人,他们作为“兼职教研员”,本身有着过硬的业务背景和较为成熟的理论水平,经过各项赛事、送教、讲座的历练,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和教研室的专职教研员一道开展日常教学研究工作:听评课、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和老师一道准备各项赛事……这样,我们教科研的队伍就打破了处室的限制,全校的教科研团队由教研室的四人迅速扩展为十人,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与智力保障。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学科负责人作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了我校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学科负责人的专业引领是我们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校本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三段式”教研中,老师们获得的是“如何做”的实践智能,研究的结果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和行动的完善与改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学科负责老师作为教科研活动的重要一环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策略与智慧,是我校教科研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开展“大小”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为了保障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我校制定了教研活动流程,其目的是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以确保实效性,并形成现有的“大小”教研并举的教研特色,大教研包括每学期开学初的集中学习培训,电子备课研讨和每周的学科教研。

对于大教研,我们要求全校老师全部参与,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和自习为英语学科教研时间,周一下午第二节课为一、四、五年级数学教研时间,周一下午自习为二、三、六年级数学教研时间,周二早自习为科学、思品、电脑、音乐、美术学科教研时间,周二下午第二节课为一、四、五年级语文学科教研时间,周二下午自习为二、三、六年级语文教研时间,体育学科教研时间为周二下午自习,周五早自习为花鼓学科教研时间。每周教研内容有理论学习,有专业引领,如学习课程标准,学习如何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学习专业的朗诵知识,学习常用教师口语等。也有由教研室学科负责人在之前的例会上宣布的研讨主题,主题全部来源于教学过程中大家密切关注的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的检查作业,如何更好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班级微信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如何减少计算失误等等。教研时人人发言,切实讨论交流,旨在通过研讨消除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技能,共同成长。

小教研包括学科负责人在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后随机组织教研组老师交流研讨,可以是课堂亮点的分享,可以是课堂问题的研讨探究,可以是大家共性问题的剖析。小教研还包括老师自己上课前的研讨、课后的反思交流等这些更接近课堂本真的形式,也可以是对在大教研中研讨的话题的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还可以是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这样的“大”与“小”,这样固定与自主两种教研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均不可或缺,他们互为补充,构成了我校校本教研格局的最基本的开展渠道与落实路径。通过四个处室联动开展的教研模式,已形成了我校校本教研新常态!

3. 重建制度创新,规范健康发展。

重建制度创新也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一大亮点,如集体备课制度、观课议课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常规检查制度、业务学习提升制度、教研组长聘任与选拔制度、师徒结对培养制度、教师一周一反思一月一总结制度等,用制度管理,学校教研工作井然有序,用制度规范,学校教研工作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如我校的外出学习汇报制度,从接到文件确定外出学习人员到学习人员的登记备案,从学习归来后心得、课件的上交到学校组织外出学习心得的分享与交流,这一系列的流程我们都有具体详细的要求。在要求框架内,每一名外出学习的老师每次外出都不是盲目去学,随意去学,想学不想学都行的去学,而是带着目的和任务,专注地学,认真地学,高效地学。在学习汇报交流环节,更是对外出学习的深化与延伸,除了外出学习教师本身准备文稿、课件这个过程得到的锻炼与提升,使得其他参与聆听交流的其余老师也可获益,可以说是外出学习效能的最大化。

三、把握校本教研生长点,打通理论实践促提升

1. 搭建各种平台,理论转化实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即使有了平时我们对课堂的观察与探讨,有了平时对课堂小现象、课堂真问题的关注与探究,有了对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但是对于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来说并不完整,并不全备。相反,假如离开了实践的检验与印证,离开了实践的推进与引领,任何研究都将失去价值与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正是拥有这样的理念,我们才会努力为教师搭建各种平台,让老师成长。

2013年11月22日,山西省教科院在我校召开“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小学课程整合研究展示暨山西省《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子课题工作研讨会”。之后,诸多兄弟学校来我校学习调研。 2015年,我校成为翼城县首批国培小学基地校,承担并高质量地完成了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多个项目,各个学科作研讨展示课293节,组织召开研讨会135场,培训“国培导师”168人次。无论是兄弟学校的参观学习、双边校际交流,还是依托国培项目亦或是各种形式的送教下乡,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听课、评课、研讨。我们一边展示课堂,一边交流座谈,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和教研教改典型做法,努力实现双边互动,合作共赢,迈出了从校内教研到校际教研的步伐,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 参加各项赛事,开阔教研平台。

假如说校际的交流研讨已不能满足我校教师成长需求的话,那么参赛历练无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为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校力推教师参加各项赛事,开学第一个月为组内赛课,评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大赛,进而参加盟区赛、县级市级优质课大赛。近几年来,国家级大赛上也有了我们的身影,全国第五届“七彩语文杯”大赛上,我校王艳巧老师荣获一等奖,席鹏获全国百家教师;在第39届至45届“创新杯”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中,我校席鹏、李娜、薛晓琼三名教师荣获特等奖殊荣,刘爱珍、李晓慧、杨志娟、张昭华、张娟、郝娟、侯亚辉七名教师荣获一等奖佳绩,王向泽老师荣获二等奖佳绩。2013年,翼城县教科文局更是发出了向北关小学学习的号召!

广大教师通过备赛夯实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参赛将我校教研的平台延伸至太原、北京、南京、深圳、成都……延伸至全国各地更广阔更优秀的人才聚集地。通过专家的点评与指导,通过观赛的分析与思考,通过与对手的交锋与碰撞,通过自己的反思与学习,让老师们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同时也印证了我们北关小学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是正确的,理念与做法是可行的。竞赛增强了我校教师前行的动力与信心,有力地促进了我校青年教师向名优教师的转变,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工作迈着更加坚实的步伐向着课改更深处走去。

创办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当今的发展趋势。它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科研的支撑、学校的底蕴和外在的环境等。其中,科研的支撑及“科研兴校”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以我校教研室为龙头的一班人积极开展和参与了校本教研,他们正积极思考教科研工作在新时期从微观的课堂教学研究转向中观的学科课程研究和宏观的学校办学特色研究。但如何做实“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促进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路子是我校正在努力实践、努力破解的问题,这正是我校下一阶段教科研工作的大方向。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要求教科研工作的视野与思维要从微观的教学细节与问题的分析转向中观的学科课程、教材的建构与开发,具体包括指导实施新课程计划、培训教师、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开发校本课程、课程管理等,并且将进一步拓展到对学校宏观办学特色的构思与经营上来。结合我校实际,没做的如何做,做了如何系统化、优化?这是我校下一阶段教科研工作具体开展的抓手与突破口。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后,我们将以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作为学校发展的契机,以《 山西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这一课题为指引,发扬以学为基、以严为先、以实为要、以干为本的工作作风,多措并举,切实做好我校校本教研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一句话:“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定会以此作为鞭策,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更敢于创新,为将我校教科研工作做出更多特色,做出更多成绩而不懈努力!

(作者: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小学校长 吕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