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开小学:草根名师“俱乐部”幸福成长

作者:王南 来源:德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8-09-06 阅读量:0

如何从教育均衡化向教育优质化迈进,德开小学不断探索着。它从10年前一所薄弱的城乡结合部小学一跃成为现在软硬件设施到位、教育理念先进、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的前瞻性小学,其中的努力可见一斑,而德开小学的名师成长俱乐部则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8年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评选揭晓,在素有教育界“奥运会”之称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德开小学有2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奖等级和数量这在全市乃至全省也是不多见的,这个奖是对学校和教师专业性的认可,这都得益于名师俱乐部的推动。德开小学将继续以名师成长俱乐部为媒,秉承 “张扬一项特长,收获一种行动,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特色,奉献一种规律,产生一位名师,创造一生幸福”的信条,与教师、与家长、与区域学校等精诚合作,共赢未来。

需求

构建学习型教师“自组织”是发展“内驱力”

德开小学缘何能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实现迅猛式发展,因为学校领导相信:只有好的老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所以在教师的培养上下足了功夫。2014年2月,德开小学成立了“名师成长俱乐部”,进行“俱乐部”式教师自主与个性化发展的实践研究,并以此为载体,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区域乃至社会密切“合作”,实现了利益共生、协同发展。

而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新时代的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该如何适应新要求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德开小学一直在积极探索教师成长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以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发展为主要方式、自觉发展为动力源泉的‘自专业’时代已经来临。因此,构建学习型教师的‘自组织’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德开小学校长孟杰表示。

为此,德开小学摒弃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强迫式培训与学习,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将那些想发展、愿意成长的教师集结在一起,组建了“名师成长俱乐部”,进行“俱乐部”式教师自主与个性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路径

以自愿制度激发教师学习热情

名师成长俱乐部是学习型教师的“自组织”,学校教师成为俱乐部会员没有任何门槛,全凭个人自愿。“俱乐部”成立之初,老师们报名非常积极,有近一半的老师申请加入“俱乐部”,怎么激发参加“俱乐部”老师的学习热情?这成为俱乐部向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俱乐部”行之有效,德开小学要求入会的教师自愿交纳1000元态度保证金,并声明会员一次无故不参加俱乐部活动,要从保证金里扣除50元。这个规定出台以后引发了老师们的热议,最终有31名老师按规定时间交了钱。他们认为,保证金就是“试金石”,能把钱放到学校的老师,肯定是抱着“壮士断腕”,迫切渴望发展的心情加入的,也是对俱乐部无比信任的。信任是相互的,为了让老师们放心,“俱乐部”成立了专门的理财小组,来管理这些“保证金”。“俱乐部”3年为一个活动周期,3年后进行结算,剩余的钱全部退还给会员。

除此之外,“俱乐部”还成立了理事会,设有社会督评师、学术顾问、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俱乐部”的所有章程、制度,都由秘书长牵头,充分发扬民主,与老师们共同协商制定。“俱乐部”协商出台了《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教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等13项管理制度,用以约束和激发老师的学习热情。

成效

教师专业化、个性化教学成效显著

经过10年的发展,名师成长俱乐部犹如一剂良药,使那些想发展却又处于倦怠期、瓶颈期的老师找到了成长的着力点。老师们参加“俱乐部”,研发个性课程,成立职业个性工作室,“零作业”“博思微课”“学管家”“师道阅读”等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应运而生。 

李彦峰是一名体育老师,加入俱乐部以后,他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教育,他组建了“科技制作”社团,研究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小发明,还和老师们联合研究,开发出了《快乐发明》的校本课程,在全校推行,带动全校师生掀起了学习科技、勇于创新的热潮。2015年,全省科技创新教育现场会在德开小学成功举办。德开小学成为了一所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标识的特色品牌学校。李彦峰也被评为全省十佳科技辅导员。因为一人的带动,此项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

而像李彦峰一样的教师不胜枚举,截至目前,老师们共成立了56个职业个性工作室,开发了上百种校本课程,梳理形成了德开小学“幸福+”课程体系。俱乐部教师105人次在区级以上业务比赛中获奖;30余人次获评省市级荣誉称号;15人获市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省级以上课题立项;《名师成长的21个细节》《快乐发明》等6本书正式出版;《遨游德开童话世界》《名师成长俱乐部德开模式》等多项成果获得省、市级优秀教科研成果。2017年11月28日,该校校长孟杰申报的《“俱乐部”式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

影响

组建学生“个性成长俱乐部”

名师俱乐部的成立不仅仅影响着教师,让他们快速成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老师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实到孩子的发展成长中,各班纷纷组建学生个性成长俱乐部,引导孩子们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成为各个领域的“小专家”“小能人”。

马小红老师参加俱乐部,研发了《遨游德开童话世界》这一课程,在她的带动下,孩子们一块儿编童话、写童话、演童话,热情高涨;滕立佳老师将国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带领孩子们学国学、用国学。在她的感染下,一批同学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德开小学连续三年获得德州市国学达人的团体冠军等等。

俱乐部的成立帮助每位教师找准了位置、认准了方向,努力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出校门进行讲座,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马小红、秦琳、左培、王海新等20多位老师分赴北京、重庆、福州、长春等全国20多个城市进行讲座,已然成为某领域的“专家”。“俱乐部”的做法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师大、西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进行了交流。

同时,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的发展引起了教育同行的高度关注,澳大利亚、新疆、河北、河南等地数以千计的局长、校长到校考察、交流,大家都认为“名师成长俱乐部”的发展模式、原理、做法是可借鉴、可迁移的,它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家成长的路径。

语文教师刘小会

思维导图激活语文学习“密码”

如何在高考制度改革后,让学生迅速适应学科间的变化,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明白“得语文者得天下”的道理;如何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就培养出深厚的语文素养,德开小学语文教师刘小会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思维导图”正是让学生们有效掌握语文知识的神奇工具。

正所谓“教学相长”,当刘小会2017年遇到“思维导图”时,她在教学上豁然开朗。为了更精准地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刘小会反复通读文本,提炼、修改关键词,画了整整三个小时,却丝毫不觉得累,反而体验到了一种专注的快乐和尽兴。初次的亲身体验让刘小会刻骨铭心,她深刻地意识到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神奇和魔力。于是,她大胆地把思维导图引入到语文教学中,用思维导图来备课、教学;学生们用思维导图来预习、读书、写作等。渐渐地,她发现由于鲜明的图像化、个性化等优势,思维导图赢得了班里越来越多孩子的“青睐”,于是她研发了“思维导图创意读写”班本课程,以期借助思维导图,点亮学生的思维,激活语文学习的密码。班里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班里的孩子们不仅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写作能力等也都在悄然提升。近两年,刘小会用思维导图执教的课例《生命 生命》《乡下人家》;整本书阅读课《狼王梦》;习作指导课《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许多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赏。

“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效率,更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异性和个性化;思维导图的运用还能有效地解放和保护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不断攀升。”刘小会说。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所谓的‘因材施教’,应当是教师基于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寻觅到的一种呵护和关照学生生命主体优势的教育行为。”刘小会说。

数学教师于跃

“数学阅读”读出数字魅力

“阅读”不仅仅存在于语文教学中,也影响着学生们对数学题目的理解。“要想让孩子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对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于跃有她独到的见解。她认为,阅读不光是语文课上的事,数学学习同样需要有效的阅读。

一位数学特级教师曾说过:学数学有三个环节:听课、做题、阅读。“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会出现起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阅读没跟上,题目语言复杂,逻辑关系复杂,自然学起来困难。”于跃这样分析,“学生们不会的题目一多自然对学科丧失信心,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了恶性循环。”如何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热爱数学的种子?于跃一直在找寻合适的办法,她在她们班进行了数学课外书推荐,比如《马小跳玩数学》《奇妙的数学》《趣味数学》等等。这些图书包含着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里面蕴含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的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有的同学会拿书中的小难题考考老师和同学们。班级里的数学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符号意识、数感、逻辑推理能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于跃多角度利用“思维导图”,在她的课堂上、板书中、复习中、孩子的创意作业中,不时出现思维导图的身影。就这样,在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习和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在“思维导图创意数学”课程中,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画导图、讲导图、议导图。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该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同年级组中名列前茅。于跃也受邀给多校执教了数学学科与思维导图结合的示范课,同时获得了德州市思维导图种子教师等荣誉称号。

导图为伴,阅读为友。于跃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有尝试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进步,于跃让一门枯燥的学科变的有趣味,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数字的魅力。

语文教师张晓月

巧妙“骗局”赢得学生进步

对于如何管理好班级,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德开小学教师张晓月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在她看来,最好的教育是要把“欺骗”做到极致。

张晓月曾读过“罗森塔尔”效应的故事,世界级的大骗子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成为了天才。这个故事也给了张晓月不少的启迪,“在特定的条件下,孩子的改变是巨大的。”张晓月表示。

几年的班主任下来,她突然明白,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班级工作中就可以越来越轻松,正是因为她也成为了“罗森塔尔”。在她的班级里,一直是小组合作,并根据小组一周的表现,排列新的座位。其中一个小组,连续三次排到最后,而这个小组的几位同学,在竞争中失去了斗志,各方面变得懈怠。

又到了重新安排座位的时候,张晓月把这个小组专门安排在教室中间的位置。安排好后,她郑重其事地说:“这个位置有魔力,每个坐在这里的同学,不出一周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将信将疑。她只是笑一笑,却不多说什么。只等时间来见证。事情当然是按照她所说的一样,这个小组在下轮的排名中,排名第一。这个小组的特权就是在教室里随意挑选座位。然而他们却不想换座位,组长说:“这是我们的风水宝地。”其他小组也很羡慕这块被张晓月施了“魔咒”的风水宝地。而往往正是这样的“骗局”让学生们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和学习氛围。

张晓月常说:“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班主任,我可以在我的班级里随意设下巧妙的‘骗局’,把他们骗得更加优秀,把他们‘骗’入更高的殿堂!”而她也将在“行骗”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