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让因材施教“开枝散叶”

作者: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6-05 阅读量:0

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数学教研员姚铁龙在示范课上,借助全息未来教育云+端平台等新技术,动态化、游戏化、情境化地呈现学习材料。学生在“蒜苗隐形记”“图图是道”等游戏中,轻松学习折线统计图等知识。

近日,福田区课堂变革新生态全国展示活动之“智能教育的课堂实践”专场在深圳举办,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福田区教育局主办。专家学者还紧扣智能、实践这两个关键词,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智能技术促进课堂改革。

“教育信息化目前还没有真正给教育带来大规模、常态化和革命性的改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钟绍春发现,很多地方建设了新技术等资源平台,但当地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常态应用。他再三强调,无论是教学信息化还是人工智能技术,关键的落脚点在于应用。

“让人担忧的是,全社会各方面已发生变化时,我们仍在用陈旧的方法教育孩子。”中国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课堂,开设跨学科融合课程。

在活动现场,大屏幕同步直播福田区福强小学、福田区教科院附属中学等学校的智慧课堂。教师在未来教室的网络环境下,结合全息未来教育云平台采集学情数据,为学生学习行为精准画像,开展个性化和精准化教学。

中国教科院党委书记殷长春对福田区的创新探索表示赞赏。在他看来,智能教育不但能把师生从重复性的讲课、讲授、练习和教学反馈工作中解放出来,减轻他们的负担,还能全方位地监测和呈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效,有利于大规模地推进因材施教。

王素认为,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批改客观题,及时反馈、交互课堂上的结果,同时还可以采集连续学情数据,精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知识结构,助力教学模式从一对多跨向一对一。

智能技术如何在真实教学环境中应用?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副处长任昌山认为,应借力智能教育“东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把课堂教学从过去简单的“舞台剧”变成“大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效率。

钟绍春给出了更具体的人工智能支持学习变革实施路径——通过数据驱动,支撑智慧学习;构建“人网融合”智慧系统,优化教与学;建设学习路网,实现高品质个性化学习;建设学科工具,深度理解和探究知识。

近年来,福田区主动求变,超前、系统布局智慧教育。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介绍说,该区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大力推进平台升级、学习环境改造、课堂教学改革等,开启了全息未来教育云+端项目研究,探索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讲座式授课与项目式学习、大数据与个性化精准教育等概念有机融合。

“抓住了评价体系改革就抓住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牛鼻子。”任昌山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导入,将打破以分数为主的传统单一维度评价机制,有助于构建多维度过程性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我区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有效监测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程,从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据田洪明介绍,福田区在课堂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也先行一步。该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基于课堂交互的伴随化教学数据收集机制,已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