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都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呢?校长的办学理念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提出办学理念?怎样提炼形成办学理念?
我去过全国各地许多学校学习参访,发现办得好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以“人”字作为目标的“大家”教育,主张大家共同建设“人”字雁群教师梯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推崇“成志教育”办学理念;河南濮阳市实验小学校长李慧君研究“适度教育”;河南许昌市实验小学校长杜伟强主张“适合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问题来了,是不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都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呢?
全国这么多的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一个理念,会有多少实质性的区别?教育的目标难道不是一致指向学生吗?国家课程标准不是明确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吗?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到底有多少异同?既然那么多的好学校、好校长已经有了成功的办学研究成果,其他学校能拿来学习实践吗?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办学理念从哪里来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理念,是为了在不同的学校更好地落实教育理念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所以,办学理念应该包括办学目标、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与教育思想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起,成为学校的文化标识。
办学理念从哪里来?我发现,有的是从学校环境和区域特点中来。如重庆谢家湾小学的“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小梅花”课程,五个花瓣的小梅花成为学校的文化符号,而基于课程的育人目标“六年影响一生”则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有的是从学校的文化历史中来。如诞生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清华附小,原来曾经叫成志小学,为了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学校将“立人为本、成志于学”作为办学理念植根于学生心中。有的是从管理者的教育主张中来。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以爱育爱”办学理念,就是源自原副校长霍懋征的主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通过“双主体育人”教育思想实践,“以爱育爱”“以学论教”,全方位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尽管理念的产生各有各的方式,但都来自于学校办学历程中的历史和人演绎的故事。弄清楚什么是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理念的产生和意义,才能够回到现实情境,思考办学理念对于学校、教师、孩子的意义。
为什么要提出办学理念
为了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共同发展愿景,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自觉,学校必须提出办学理念,回答学校全部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个三段论问题的答案寻找,能够解决学校的终极问题,更好解答“学校是什么”的问题。
首先要深入思考的是办学现状,弄清楚学校“在哪里,要去哪里”的问题。现实是此岸,目标是彼岸,理念的提出是引领帮助学校怎么从现实到达彼岸的重要设计。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以“在体验中快乐成长”为办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到少先队活动,都十分注重孩子的体验和主体参与。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留下的厚重办学文化、良好办学传统、优秀教风学风,都是值得发扬和传承的。
办学理念是对学校办学的规划与设计,不仅要引领教师和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是让校长的工作变得更清晰,更有逻辑和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所有的办学内容装进一个完整的体系里,让办学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变得更为清晰,也更加完善,则至关重要。办学理念就像把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串成一串项链,要有线条、有支撑、有框架,是顶层设计下的规划与实施。
怎样提炼形成办学理念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解读中,明确提出校长要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规范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校长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炼形成办学理念:
在专业标准的指导下,基于原有的学校文化和历史,生长出新的学校文化内涵。既要把原有的历史文化符号进行明确,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既要把办学传统进行传承,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果学校不是横空出世的一所新学校,那么办学理念一定是对原有理念的遵循和继承,是对办学历史文化的整合和梳理,是对学校原有工作的规范与创新。
这里的创新,不是与“旧”相对应的“新”,相同的理念在不同的工作中实践就是“创新”,也可以把其他学校很好的做法和研究拿到自己学校实践,让研究推动学校工作的发展。创新不仅仅是理论的创新,也是实践的创新,因为教师的研究往往是行动的研究。
记得《新教育》开篇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被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办学理念进行落实,以此唤醒教师对理念的认同感,这才是办学理念真正的扎根。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