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特别是微信等包含扫码功能的APP广泛应用,“扫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催化作用下,知识的载体将不再是书本那么简单,各类数字学习资源、各类电子数字产品、各式学习方式,将有机结合成新型教育融媒体。
“码书码课”通过二维码将图书和微课联系起来,将线上与线下联系起来,正在深刻影响着图书出版和课堂教学。作为传统微课的升级版和新载体,“码书码课”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码书”就是纸介图书与二维码、微课结合的产物,具备融媒体的基本特征,即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观看课程,实现各种资源的链接。因此,“码书”天然具有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属性,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联结的产物。
“码书码课”的设计开发,不仅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而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而言,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课”中成长,教师要脚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与教科书、学生与教师及其他伙伴、学生与自己内心的相遇和对话。第二个阶段是在“研课”中成长,教师要不断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断对教学规律、教学经验进行提炼,不断整合他人经验,从而实现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的螺旋式上升。第三个阶段是在“创课”中成长,这时的教师已经能够充分且客观地理解课程、认识自我,能够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从而具备能力可以构建凝聚教师自身独特魅力、深邃思考的“教师课程”。教师开发“码书码课”就属于第三个阶段,其实质是教师隐性经验显性化、系统化、课程化的过程。
教师在开发“码书码课”的过程中,将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比如,教师要开发一本高质量的“码书”,单纯靠萃取自身隐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跳出固定思维和小圈子,提高站位,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和更广泛的实践经验借鉴。对于理论学习来说,教师主要通过数据库检索和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检索功能,获取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进而实现特定主题“滚雪球”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是一个目标性极强的专业累积过程,也是专家智慧形成的过程。
开发“码书码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跳出来,研究教材、研究技术、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甚至要研究政策、研究管理、研究学校、研究趋势、研究心理学,从而转变成为“研究型专家教师”。
“码书”的开发是一个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懂得如何收集素材、加工素材,以及如何进行视频录制或拍摄等,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开发“码书码课”的过程也将提升教师对时代发展、教育发展、技术创新发展的敏锐度,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与此同时,“码书”开发在促进教师科学表达能力提升、促进教师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等方面亦多有裨益。
作为传统微课的升级版和新载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码书码课”将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进行链接,必将继续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分别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