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建设的“朝阳”样本

作者:康丽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9-07-16 阅读量:0

一场静悄悄的学校文化建设,正在深刻改变着一个区域的教育内涵;一个历时十多年的重大战略,覆盖了500余所学校、影响师生20余万人;一条独特的“教育+文化”发展道路,让一个教育大区走向教育强区。

草编、泥工等非遗课程展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创意舞龙、趣味龙舟等表演精彩连连……6月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举办的以“探究龙文化,根植爱国情”为主题的学校文化节活动上,34个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文创、科创作品展销会引得大家纷纷驻足、拍照。“学校每学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探究活动,每次活动都经历开题、探究、出产品的过程。师生在探究中带着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让作品更具文化感和社会性。”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祖雪媛介绍说。

作为朝阳区第一批学校文化特色品牌项目学校,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的学校文化建设只是朝阳区教育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特色点亮教育,文化凝聚校魂。在北京市朝阳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建构”,他们的文化创新让朝阳有了扎实的底蕴,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抓住“文化”发展这个牛鼻子  没有路就蹚出一条路

时间追溯到2007,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彼时的朝阳教育发展“浑身是劲儿”,经济的日益发展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愈发雄厚的资金,朝阳区300余万人民对朝阳教育发展由“大区”向“强区”迈进寄予殷切期盼,朝阳区教育系统上上下下都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到处寻找夯实教育基石、丰富教育内涵的契机。

那一年,朝阳教育推出的全局性工程如雨后春笋——旨在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养的双名工程、直指薄弱地区师资水平提升的农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致力于打牢小学教育阶段基础的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聚焦提升初中学校办学能力的初中建设工程等,这些工程指向明确,作用突出,都从某一个层面提升了朝阳教育品质。

尽管一切欣欣向荣,但在实际操作中,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始终感觉缺少一个可以统筹中小学教育全面发展的抓手。

经过反复思考、充分研究,这个抓手在2007年终于被确定,旨在丰富教育内涵的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应运而生。

“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是文化。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积淀的过程,是逐渐扩大文化影响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不断增加文化对个体影响的数量和程度,达到一个量变和质变不断循环作用的结果,从而不断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世元说,“那一刻,我们感觉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

这样一个工程,在当时国内也并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眼前无路,就自己蹚出一条路来。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启动之时,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就制定了为期三年的“三步走”实施战略,即完成以校园环境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建设三大主题为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其中,2007年是校园环境建设年,主要是通过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2008年是人文文化建设年,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师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围绕学校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教育载体,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2009年是学校文化特色年,在前两年建设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形成文化底蕴较深厚、教育理念较突出、办学特色更鲜明的品牌学校。

三年“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带来朝阳教育校园环境的全面提升,朝阳区中小学校园“颜值”不断刷出新高度。走进朝阳区的校园,哪怕是曾经的农村“薄弱校”,都有寓意深邃的主题文化景观,都有精致有内涵的文化楼道,都有特色各异的班级文化墙。

“以前学校的环境是破破烂烂,现在不仅有了校园景观,还有了校训、校歌、校徽,文化味越来越浓。以前我们不愿意提文化两个字,现在汇报和管理都愿意讲文化。”不止一个校长这样说,他们实实在在尝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甜头。

从外显走向内涵  人人都在文化浸润中改变

朝阳区的学校文化建设初有成就,是不是可以停下步伐?一些人在观望,一些人却在思考。

王世元是后者,这位有着几十年一线工作经验的教育者觉得自己还是在教育外围打转:“为什么现在学校很痛苦,校长很痛苦,家长很痛苦,学生也很痛苦,源于我们的教育文化都在追求学生知识的增长而没有注重学生生命的成长。”

只有注重学校文化内涵发展,进一步从学校环境文化、师生行为文化、学生成长文化、学校管理文化等方面将学校文化建设向系统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将学校文化建设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师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接下来的目标。

从“十二五”走向“十三五”,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搭建的平台,朝阳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

在和平街一中,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街舞社、动漫社、环保社、科技社团,“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以及教师的“教育科研节”,为每一个师生的特长发展和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在呼家楼中心小学,文化进入到课程体系构建层面,学校先后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小学生礼节、礼仪、礼貌教育丛书》《诚信在我心中》,举办“中国娃奥运行”民族体育文化节、“民族精神在我心”文化节以及为京广桥塌陷抢修工人送腊八粥为代表的人文关怀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如何做人、做事的深刻哲理,也由此实现了德育工作成效的最大化。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改变的不仅是校园环境、师生精神面貌、学校发展特色,同时也改变着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2013年11月,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在朝师附小太阳星城校区召开了“文化涵养灵动的生命——齐振军、孟夏、李洪海校长办学特色展示活动”。朝师附小校长齐振军提炼出“悦文化”,创建“悦文广场”“悦梦工厂”“悦诗舞台”,给予学生交流展示、放飞梦想的愉悦环境;探索形成“541自主课堂教学研究”模式,用悦动的课程开启学生的未来之门。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校长孟夏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将艺术教育融入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开发及创建多元特色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追求美”“分享美”“践行美”的幸福。平房小学校长李洪海依据“楹联文化”提出“传统与现代互融 教师和学生共生”的办学理念,并创建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八景”,形成了具有楹联特色的校本课程。

随着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行动起来,梳理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立校办学理念,带领学校走向新的发展高地。

“文化节”嗨起来  看,一场场文化盛宴正上演

2016年,是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3月,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意见》《朝阳区教育系统2016年“学校文化节”工作方案》《2016年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重点》三个文件,为“十三五”时期全区教育系统学校文化建设定下“施工图”。

让师生振奋的是,根据工作方案,每年5月和10月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都在全区集中开展“学校文化节”。这是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上的一大创举,也开启了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展示的先河,堪称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塑造的“巨无霸”品牌。

想想看,200余场活动,超过17万名学生参与,这该是多大的场面。2016年,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举办的首届学校文化节一炮而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学校文化节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经验和成果得到及时积累和沉淀。学校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根源于学校的发展基础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建设,也要深度挖掘朝阳区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朝阳区的文化平台,加强与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主动融合。”朝阳区教委主任肖汶在首届学校文化节启动仪式上发出这样的期许。

到了2017年第二届学校文化节,朝阳区各学区、学校的文化节活动开展品质更高。从参与对象看,朝阳师生广泛参与,不少学校做到了师生参与全覆盖;从特色来看,各学区、学校的文化节形式多样,管乐、民乐、声乐,舞蹈、合唱、朗诵,书法、国画、版画,京剧、舞剧、话剧,泥塑、软陶、脸谱,阅读、科学、写作……表现形式喜闻乐见,符合学生特点。此外,各学区、学校文化节也充分调动了社区、家长的积极性,影响覆盖到社区、家庭。

2018年第三届朝阳区学校文化节主题更明确、立意更宏伟、开展更深入,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节会演活动的同时,朝阳区还以“致敬时代,成风化人”为主题,首期选定10所学校,通过专家一对一指导,强化课题示范引领和实践转化,进一步凝聚了学校的文化共识。

三届全区“学校文化节”“专家引领、课题示范、专题培训”三大行动,历时十多年的“主题推进”,覆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500余所,惠及域内师生20余万人的重大战略,朝阳区以文化带动教育发展的乘数效应已经显现。在为期三年的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示范校创建评选中,朝阳区共有59所学校获评市级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当选数量在全市位于前列;另有35所学校被评为“朝阳区学校文化窗口校”,为推动朝阳教育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向着理想前进  教育文化建设没有终结时

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寻找中国好教育”系列活动在先后走进上海、天津、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之后,将本年度的“压轴戏”设在了北京市朝阳区。

原因很简单,用主办方的话说,朝阳教育以“文化立校”促进跨越发展、推进强区建设的成功密码,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选树一个可学习、能借鉴的“文化兴教”典型与样板。

“十多年来朝阳区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引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步伐之快、成绩之高,是我亲眼目睹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由衷地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要通过教育自信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该把教育自信挺起来,以教育自信支撑文化自信。”朝阳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周炜在致辞中表示。

实践已经证明,朝阳区学校的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劲头很足。借助12年一茬接一茬的推进,朝阳区各学校的文化气质不断显现。这种气质的显现,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文化品牌。

比如芳草地国际学校整体构建的“红领巾的红军行”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它不仅涉及音乐、科学、语文、数学、品生、品社等跨学科教学,还有大量的课外体验,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的红色基因,凝练学校文化精神,让师生在课程中“厚植爱国情怀,深耕文化内涵”。在每年一次的“红军行”远足活动中,学生参与连环画创作、编草鞋、绘制线路图、模拟过“铁索桥”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锻炼了体魄、磨炼了意志,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精神。

12年持续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为朝阳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凝聚朝阳师生心血和智慧的自有教育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朝阳区将十余年探索带来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拔高,形成了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理论。

在2018年学校文化节启动活动中,王世元在致辞中说:“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年,在第一个十年中,关注更多的是‘物的文化建设’,现在进行第二个十年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将重点关注‘人的文化建设’。”

王世元认为,要想真正推进教育与文化相融,必须打破狭隘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单一思维,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破题”切入点,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属性是“育人”,而“育人”的功能在文化的呈现上就是“理想教育文化”。

为落实理想教育文化理念,朝阳区教育系统在2018年开始了新的探索:选取理想教育文化实践基地校,以学校文化节和文化特色品牌项目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施了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引领”“课题示范”“专题培训”三大行动计划。

“教育文化对人类生命个体教育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惯性。教育文化的惯性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改革难以改变方向。如果仅从方法改革、工具改革、管理改革做起,而不改变现有的教育文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那么教育改革一般说来只能是工匠式、渐进式的改革,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王世元的梦想,就是探寻理想教育文化之美。

从单纯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到以师生行为文化、学生成长文化、学校管理文化为要素的学校文化建设,再到将文化涵养融入育人全过程的教育文化建设,朝阳区的教育文化建设没有终结时,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