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育“求贤”,不能太傲娇

作者:白毅鹏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发布时间:2017-07-06 阅读量:0

近日,有报道称,城市老教师想去乡村任教,却被“45岁以下”“学科带头人”等硬性规定挡在了门外。文章指出,基层部门不惜重金求教育精英之势愈演愈烈,宁缺毋滥,结果高端人才无人问津,有能力又适合乡村教育的教师却报“教”无门。(7月3日中国青年报)

一直以来,乡村教育都引人关注,因为基层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基层教育办学条件落后……所以当听到这样的消息,还是不由得让人目眩不已。乡村教师真的招不来吗?如果基层教育摆出如这样的态度,那还真的很难招来。

高薪、高福利、高待遇的“三高”标准,在基层教育部门眼里,或许是丰厚的礼遇,可是城市的老师经济条件尚可,也许不屑于借名利抛出的橄榄枝。限制年龄,拒人于千里之外,这让一心想去基层做实事的老师投报无门。

乡村教育部门求贤若渴,但如果姿态摆得不好,实施下来只能被“差评”。再者,利益导向聘请过来的教师,难保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便和设计的初衷相违背。

在聘选条件上设限,无非是想招揽精英教师,可通过个别精英教师真的能提振当地教育的颓势吗?教育发展独木难支,需要当地教育系统不断统筹整合。更何况,基层教师工资一般也会由当地财政分摊,加大聘请名师的筹码,对当地财政也是一种额外压力。总之,希冀名师改变当地教育一蹶不振局面,在简化问题的同时,还会形成改革突围的路径依赖,因此,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画饼充饥。

在年龄上不加进退地设置门槛,而在待遇上又意图飙齐城市学校,这让乡村教育部门对改革的信心缺失以及回避问题的畏缩态度显现无疑。最终,延揽人才失效后又把“锅”让乡村教育的困局来背,看似符合感知层面的“现实”,可其中缘由,又有几人能道清?

当然,这不是否认乡村教育的现实困难,只是在质疑当地教育部门看似“低调”的背后,颓政、废政的不作为。对于城市教师的回流现象,必须被各地基层部门作为一个专题来研讨。年逾不惑的他们也许对名利早已风淡云轻,相较支教的“过客”心态,这批人才真的是报“教”乡村,矢志无悔。

敞开胸怀接纳从城市回乡的优秀教师们,无疑是突破乡村教育困局的重要环节。当地各个部门须摒弃阴谋论,坦然对待回流现象,尽一切当地之便,真正为其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