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园长“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要解决好“三问”

作者:汪文华 来源:蒲公英评论 发布时间:2017-12-18 阅读量:0

2017年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实施方案对乡村校园长培训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要求乡村校园长培训要采取“三段式”培训、送培下校诊断式培训、校园长工作坊研修三种培训模式,着重提升校园长办学治校能力。我认为,乡村校园长“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要真正实施落地,送培团队需解决好“三问”,即“送什么”“怎么送到”“效果如何”。

第一,送给什么

2017年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对送培下校诊断式培训的目标定位是着力提升乡村校园长的学校诊断与改进能力。《“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指南指南》则是将提升乡村校园长办学治校水平作为“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的目标指向。目标定位与指向决定了培训方向、主题与内容。但是,送培团队在明确“送什么”上,必须做足功夫,要从提供方主导转向需求方主导。需求方包括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乡村学校、乡村校园长和乡村学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等。以需求方主导就要求送培团队第一位的工作是摸清需求方的需求。因此,送培团队必须深入乡村学校现场,并与其他需求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对话。

明确“送什么”的第二步是精准诊断,主要是进行现场诊断,还可以是其他途径,如座谈访谈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职员、学校所在乡镇及行政村的干部民众、学生家长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乡村学校发展机遇与存在的问题,聚焦“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的目标定位与指向,计划、细化同一个乡镇(每年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天)的“送培进校”培训方案及具体内容等,以做到在“送什么”上能够“滴灌”,而不是“漫灌”。

第二,怎么送到

送培团队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深入学校现场指导,是“国培计划”和《指南》对送培团队“怎么送到”的原则性要求。在《指南》规定的现场诊断、对话反馈、行动改进三个主要环节中,对话反馈发生在现场诊断之后(也可以同步),“送培团队通过讨论、梳理、总结乡村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向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及全体教师进行对话反馈,针对问题对乡村学校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个环节经历了“研究—对话—反馈”的反复过程,其专业性的对话是诊断的继续和深入,并且主导了研究和反馈,以确保对话反馈环节的精准性。

在行动改进环节,对于送培团队“送”的方式,《指南》要求“送培团队定期跟踪指导,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其指导的对象是,乡村校园长组织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及全校教师认真研究送培团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制定并实施的学校改进方案。且至少包括两项任务:一是对学校改进方案的跟进指导(可以是远程进行);二是对学校改进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指导(必然是现场进行)。送培团队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主题研讨、微课题研究、个别化指导等活动,对送培乡村学校进行持续跟踪指导,即学、即问、即答、即用。这两项任务往往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需要反复进行,也就是行动改进环节要与对话反馈环节一起,实现培训过程从一成不变转向动态调整。

第三,效果如何

《指南》要求,要以现场诊断、对话反馈、行动改进、跟踪指导和总结提升为主要方式,组织开展“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活动。但是,在现场诊断、对话反馈、行动改进三个主要环节中,却缺少了总结提升,或者说“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的效果无法验证和固化。因此,区县还需要进行年度和周期的总结提升工作,落实培训效果跟踪,从“一锤子买卖”到“细水长流不断线”。这也包括两项任务,一是经验总结;二是效果提升。

发掘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是《指南》规定的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这要求区县以及送培团队、乡村学校、乡村校园长要对“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经验、反思问题、明确方向、制定规划,生成代表性成果,并推广辐射到其他非乡村学校。在效果提升方面,区县应该将“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与其他校园长培训模式结合起来,如乡村校园长培训团队研修、乡村校园长的“三段式”培训和校园长工作坊研修等,为这些培训输送经验、资源和成果等,形成互补互促、协同推进、共同提效的目的。

“效果如何”还包括对已经进行的“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的改进和优化在内,既为下一年度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服务,更是为了推动区县结合本地实际,针对性地创新乡村校园长“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效,有效提升乡村校园长的专业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