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还需找准需求切入点

作者:谷锦燕 来源:蒲公英评论 发布时间:2018-01-08 阅读量:0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要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分类、分科、分层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问题。此次通过“建模子”“照镜子”“开方子”“找路子”等一系列的措施,使教师培训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信息时代,教师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如教育部门组织的面对面现场讲座、网上远程研修、阅读书籍报刊等。但现阶段,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强,需要靠教育部门来推动,且对教师成长的帮助有限。

先看面对面的培训。教育部门会根据当地教育实际,聘请专家来进行培训。在现场,教师们听得热血沸腾,各个摩拳擦掌,一副要把学到的东西马上应用到实际中的架势。但回到单位后,有的老师仅仅进行一次二级培训就完事了,有的则被日常工作所牵绊,连二次培训也省了,老师们也很少会将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一次次培训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老师们也渐渐在培训中麻木了。

再看远程研修。远程研修让全员参训,可实现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研修前,开发课题的省项目办会征求基层教师的意见,大家在哪个方面感到困惑、最想听哪个方面的培训,以使专家的讲座接地气,对基层教师有指导作用。认真学习的教师会按照规定,看录像、做作业、阅读简报等,实实在在地学习;不想学习的教师则会登录后打开讲座的录像根本不看,到交作业时随便网上抄几篇。如此研修,也能顺利拿下学分,至于学习效果怎样,很少有人会跟进评价。

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聘请很多专家学者名师来轮番讲座、进校指导,但教师培训是看面子,还是看里子呢?答案不言而喻,最终吸引教师的,必定是培训的内容是否能和自己的工作有切合点。否则,教师对于培训没有兴趣,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就不能提高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要想让教师对培训有热情,就必须唤起他们的内在需求,让“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培训也要注意层次性,内容一定要有差别,不能脱离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对于层次较高的教师,因其本身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所以培训易出成果。对于层次较低的教师,要从入门做起,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少走弯路。分层次培训,能避免教师“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让大家各取所需。此外,要给教师们空间和时间来吸收新知识、新理念,以达到内化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训是提高教师能力的好方法,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那些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的培训,势必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找准切入点的培训,必将能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