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师培训”升级为“教师培养“

作者:黄家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8-10 阅读量:0

培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重大举措,涉及教师培训的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目的在于改进教师培训的实效,提升教师队伍的发展质量。

但是,教师培训经历了全面展开、广泛覆盖、专业协同、实践体验的历史性跨越后,出现了普惠不易、后劲不足、统筹不够、精准不易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培训的目标设计不到位。把培训作为教师成长的梯子或垫脚石固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也容易造成各地教育管理部门过分迷信教师培训,忽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发展激励;同时,教师对培训产生了依赖,继续教育或终身学习主要依靠计划内培训,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

第二,教师培训的任务设定不先进。培训理论主要是解决职业操守的态度与专业发展的观念问题,实践则主要是解决教师的技能与方法问题,但对教师的核心素养以及精神、品质、情怀诸方面的提升作用有限。

第三,教师培训的投入产出成效不突出。各级培训经费投入可观,但整体效能难以令人满意;国家、省、市、区县和学校都在做教师培训,但都是各做各的,相互之间没有统筹协调,导致热门培训争着做、一般培训重复做、分类培训不会做、紧缺培训不想做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教师培训的成效提升,也使得教师发展质量打了折扣。

新时代党中央十分重视教师教育,2018年初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前不久,教育部等五部委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再次强调培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紧迫性。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把握教师队伍高水平成长的历史机遇和崇高责任感,与时俱进、创新路径,把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为此,我们要突破教师成长主要依赖培训的做法,把教师培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式,使之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形成压力、培植续力,让教师发展更加自觉、自主、自强,真正实现大国良师、强国优师的教师队伍成长目标。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创新教师培育方式,以培养为主,培训为辅。培养与培训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大不相同。前者被定义为“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开展的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而后者却无此义。培育大国良师,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零打碎敲,而应系统设置、长期展开、有机合成、精准发力,将教师成长的目标落实到教师培养的系统中,使教师培养从短期实施变为长期自觉,从节点演变为链条拉动,从碎片生成到整体设计,切实解决教师培养的实效问题。

二是创新教师培养目标,以素养为主,能力为辅。教师素养包括教师的禀赋与才能,更能体现教师的信仰、修行、思维诸方面的品质,更能体现新时代对教师的价值要求。当然,教师素养提升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修炼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将培训转化为培养,以终身学习、分段实施贯穿教师的职业生涯,让教师有奔头、有来头、有劲头,大大激发教师内心的原动力,为成为“四有”好老师而砥砺前行。

三是创新教师的学习体系,以自主为主,外力为辅。以“培养”作为教师培育的主旋律,必定要求统整教师职业生涯的学习环节,明确教师从入职、上岗、熟练、骨干、名师、专家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求教师自我追求学习质量、自我设计学习方式、自我提升学习成效,并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各培训机构与所在学校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这样,将使教师成长具有更突出的自主性、多样性、特色性。

四是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以个性需求为主,区域统筹为辅。针对每个教师设计终身培养计划,并且配备导师、选择课程、供给资源、配置实践条件等,使每个教师有合适的培训时间、地点、任务、目标,从而减少培训课程重复、无效培训等弊端,也有利于各级培训机构统整培训力量、精心设置培训课程、理性选择培训对象、科学制订培训方案并加以实施,对于增强培训的绩效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将短期转化为长期,将碎片转化为整体,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将模糊转化为确定,是培训向培养跨越的有力“脚桩”。只有我们坚定地打好、打实这些“脚桩”,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培育才会有新面貌。

(作者系福建教育学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