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一要符合政策要求,具有适应性;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具有针对性;三要遵循成长规律,具有实效性。适应性强调的是“可用”,针对性强调是“有用”,而实效性强调的是“好用”。我以为,主要策略有以下四条:
第一,落实保障政策,激发学历提升的内生动力。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为本科及以上,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新规定。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的目标和“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的任务,实施“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给教师学历提升提供了顶层政策保障。
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的目的应该在于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教师内生提升学历的动力。带薪脱产进修、资助定向培养、学分互认,是激发教师学历提升内生动力的三种可用方式。有了政策保障做前提,更需要落实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抓住一个重点,即对学历较低的教师,通过带薪脱产进修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学历层次;建立一项政策,即对有发展潜力的本科毕业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资助方式,定向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落实一个规定,即《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搭建学分互认的“立交桥”。
第二,优化学校制度,激发培训研修的内在需求。学历提升、专业培训、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的正式学习的基本途径。但是,在学历提升之外,教师参加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缺乏主动性,绝大多数教师畏惧教育科研,其症结在于制度不健全,教师的内在需求没有激发。教师产生培训、教研和科研内在需求的根本在于“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人是能够不断学习、追求工作尽善尽美的人。自我超越之所以能持续实现,除了跟人的天赋有关外,根本原因是能不断学习和实践。
教师实现专业进步,从适应到胜任,从熟练到成熟,成长为骨干教师,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甚至是特级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正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学校发展的个体愿景在不断升高、实践创新在不断深入,而持续的生成性学习则是实现自我超越的根本途径。教师“自我超越”是依托于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学校的。如果学校对现有制度,不能基于建成学习型组织而进行改进、优化的话,那么,教师群体就无法建立专业进步的愿景,“自我超越”将失去支撑。因此,作为学校,要发挥好支撑作用,为教师自我超越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个体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充分激活教师个体内心向上的欲望和自我潜能的挖掘。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引导专业成长的内聚环境。如果“制度”是规定动作、是该怎么做事的话,那么,“机制”则是如何有效地做事、怎么做好事。“制度”对的是事,“机制”则对的是人。管理的精髓在支持、在服务。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县区要加强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教师方面的作用;对学校来说,必须履行“引领教师专业进步”的管理职责。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促进教研、科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校本研修基础作用;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成长支持服务方面,除了县区、学校发挥作用之外,学校还要围绕“引领教师成长”的目标,在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环境:一是整合学校的培训、教研和科研等制度,有效运行教师学习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二是建立教师学习支持服务制度,将教师学习列入学校规划及年度、学期、月、周计划之中,形成教师学习常态化机制;三是加强检查督促、总结验收和展示交流,推进各项学习活动方案的落实到位。
第四,创设学习文化,引领专业品质的内涵提升。建立教师的学习型组织,是营造学习文化的前提。所谓学习型组织,其基本含义是持续开发、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英文直译是“学习中的组织”或“学习实践中的组织”,抑或“获取(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组织”,它并没有特别的“型”或“式”的含意。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是在单位或组织内部积极倡导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布置学习材料、组织宣传讨论、颁布奖惩措施等。当下,许多学校的学习型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教育学者李政涛认为,在教研组“学习文化”创设上,首先,要建立以“学习文化”为指向和核心的教研组文化愿景;其次,确立以“学习文化”为核心的教研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再次,树立基于转化的关系式思维方式,如理论学习、实践研讨、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四结合式”。那么,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如何发挥引领教师专业品质的内涵提升呢?一要有自己的“宗旨”,也就是有清晰的愿景,有明确的目标,围绕愿景,在目标导向下行动;二要有自己的“系统”,强调的是组织的系统性;三要强调“整体”:整体规划、年度计划、系列活动;四要突出“集体”: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校内跨学科或校际,等等。
(作者: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汪文华;来源:蒲公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