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原创:朱婧婧 邱志飞 汪文华 来源:《教育视界》 发布时间:2019-06-03 阅读量:0

如何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课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策略,是这个课题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立足点和归宿在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其基本立意在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发挥小学语文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作用;其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形成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品质的提升;其方法论在于: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状态,发现问题并诊断成因,聚焦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与策略的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

为把握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笔者于2018年7月,对A省W市W县的50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全员培训集中面授的学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城区小学(10人)、乡镇中心小学(20人)和村小(20人)三类学校。

(一)学历层次状况

调研发现,调研对象的初始学历普遍较低,中师毕业的超过八成,最高学历中本科毕业的不足两成;最高学历为大专和本科的小学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近八成。获得最高学历主要通过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学院和函授等方式,多数人的动因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是被动(所在学校安排)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

(二)职后教育状况

调研发现,在教师培训和教科研方面,三类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虽全部参加,但教科研方面城区小学的参与率高于乡镇中心小学,村小的参与率为零。多数教师被动参加研训,往往是“参加”而不“参与”;从事教科研的极少数教师,都是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自觉性强,经常外出培训,是教学研究的骨干力量,拥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岗位学习需求

调研发现,在学科知识方面,大家对即将颁发的“新课标”和基于新课标修订的新教材,表达了普遍的学习兴趣。在学科教学方面,超过九成的教师更关注教学实施,在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反思与发展等方面有近四成的教师不予关注。尽管“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在新课标、新教材中广泛出现,但大家普遍缺乏认识和了解,亟需培训。另外,对新教材教学设计(近九成)的关注也是重点需求之一。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与归因

基于专题调研获取的信息,笔者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诊断,为探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策略提供依据。

(一)学历层次

1.主要问题:(1)具备本科学历的教师少;(2)大专以上学历的以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主;(3)教非所学的占一定比例(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占到两成以上);(4)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是学历提升的主要动因。

2.问题归因:一是《教师法》对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为中师毕业;二是基于在岗学习需求和获取高一层次学历难易程度,在职教师脱产进修名额少,教师不得不选择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三是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教师专业性缺失、编制不合理等隐含问题的滋生;四是在职教师学历提升普遍受同行竞争、比拼等压力因素影响。

(二)职后教育

1.主要问题:(1)重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自觉开展自主研修的比较少;(2)对教科研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3)教师对相关培训和教研活动缺乏主动;(4)在职教师培养过于倾向骨干教师。

2.问题归因:一是管理部门和各学校强化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管理和实施成体系;二是绝大多数教师畏惧教科研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专业引领、资源支持和跟进服务,编制不完善地区教师工作负担繁重;三是外出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校本教研流于形式、应付为主;四是工学矛盾突出、过于强调骨干示范引领,导致非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机会极少。

(三)岗位学习方面

1.主要问题:(1)普遍重视新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学习;(2)集中关注学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不关注教学评价;(3)重视教师的“教”的研究,忽视学生“学”的研究,沟通与合作能力不被看重;(4)对专业成长至关重要的教学反思与发展能力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2.问题归因:一是新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新课标和新教材,引发教师的专业焦虑;二是科学的教材观、教学观尚未真正建立,没有形成“教学与评价平行”的观念;三是没有健全的师生观,导致重“教”轻“学”,对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四是教师专业性认识不强、教师发展观理解不充分,导致对教学反思、实践研究之于专业成长的价值没有自觉甚至是抵触。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基于专业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学习既有正式学习,也包括非正式学习。教师正式学习是通过外力去推动教师发展,而教师非正式学习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内力获得发展。正式学习与学校、课堂和教师紧密相连,它发生在有教师出现的正规课堂和培训中,由教师指导的系统学习中,是一种组织严密、制度严格的教育活动。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探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策略,可以基于教师专业学习展开,包括外部(正式)学习和内部(非正式)学习两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师外部学习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师的外部学习分为以提高学历层次为目的的学历教育和以提升业务素质为重点目标的非学历教育。

1.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新时代要“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小学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毕业将成为一种趋势,要鼓励在职小学语文教师基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参加学历提升教育。

2.参加非学历教育。

主要包括专业培训、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的专业培训层次多样,有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并存、网上研修与网下研修同行。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侧重课例研究和“小课题”研究。一是向自己学(基于自我行动);二是向他人学(基于观摩比较);三是常规教研(基于合作探究)。第三,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专业发展,可以开展基于行动研究的教育实验、反思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寻求促进专业发展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开发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等。

(二)小学语文教师内部学习的途径

教师的内部专业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自主学习。小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教师更加需要在阅读、写作、交友(如聚会、打球)和旅行中进行非正式学习。

1.潜心阅读。

“推动教师阅读工作,引导教师学习经典”是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内容之一。教师发展必须依靠持续性的学习。读书是教师学习的基本途径,且是教师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如此,要做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表率。

2.专业写作。

写作是一个人的生长符号,教育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写作真正的价值是可以作为思维的载体出现;写作是在每天坚持积累后,才有可能“下笔如有神”的。“写出来”方能真正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3.广泛交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交友,不仅启迪思维、拓宽视域,还有利于丰富知识、深厚素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当广交良师益友。

4.外出旅行。

一个教师只有自己的专业生活,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恐怕是不完美的。有什么样的人生,才能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开阔视野,对自己和学生的成长都很重要。小学语文教师该“行万里路”。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措施

笔者认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一要符合政策要求,具有适应性(可用);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具有针对性(有用);三要遵循成长规律,具有实效性(好用)。

1.落实保障政策,激发学历提升的内生动力。

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的目的在于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即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带薪脱产进修、定向培养资助、学分互认,是激发学历提升内生动力的三种方式。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落实政策要求,抓重点,树政策,立规定,充分发掘不同教师的切实需求,激发其学习动力。

2.优化学校制度,挖掘培训研修的内在需求。

研究表明,教师内在需求的根本在“自我超越”。自我超越之所以能持续实现,根本原因是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教师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持续的生成性学习则是实现自我超越的根本途径。教师“自我超越”依托于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学校。如果学校对现有制度不能进行改进、优化,教师群体就无法建立专业进步的愿景,“自我超越”将失去支撑。因此,学校要发挥好支撑作用,为教师自我超越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个体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充分激活教师个体内心向上的欲望,挖掘潜能。

3.创新管理机制,引导专业成长的内聚环境。

“制度”对应的是事,“机制”对应的则是人。管理的精髓在于支持、服务。对学校而言,为履行“引领教师专业进步”的管理职责,要围绕“引领教师成长”这一目标,在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环境:一是整合学校的培训、教研和科研等制度,有效运行教师学习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二是建立教师学习支持服务制度,将教师学习列入学校规划及年度、学期、月、周计划之中,形成教师学习常态化机制;三是加强检查督促、总结验收和展示交流,推进各项学习活动方案落实到位。

4.创设学习文化,引领专业品质的内涵提升。

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持续开发、创造未来,是营造学习文化的前提,不能完全依赖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习组织。第一,要有自己的“宗旨”,即清晰的愿景,有明确的目标,围绕愿景,在目标导向下行动;第二,要有自己的“系统”,强调组织系统性;第三,强化“整体”意识:整体规划、年度计划、系列活动同步落实;第四,要突出“集体”观念: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校内跨学科或校际等都可组成学习交流集体。

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无论在教职工作,还是自我修炼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经验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升是教师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教师自身而言,需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并举,就外部环境而言,需要政策、制度、机制和文化等四个层面共同发力,内外兼修,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共助小学语文教师专业优质成长。

(作者:朱婧婧 邱志飞 汪文华;来源:《教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