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回归、拓展和超越

原创:郝志刚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12-23 阅读量:0

2018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启动设立11个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工作室建设旨在充分发挥专家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全员提升的目的。本人有幸成为全省132名培养对象之一,进入王贵林专家工作室进行为期三年的研修学习,对工作室及学员所要担负的使命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珍惜无“名”之名

按照文件正式表述,培训专家工作室没有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那样有“名”的光环,但正是这低调内敛的称谓突显出培训专家应当具备的品质,那就是不图虚名,扎根讲坛,用理性的光辉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11位工作室主持人均为我省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的专家教授,在各自工作岗位均建树颇丰,实无以“名”来点缀之必要。作为入室学员,却应当清醒认识到自己已然被“专家”的这份荣光所照耀,虽无“名”,但同样应当倍加珍惜这份荣耀。

二、发挥无“权”之权

入室学员来源广泛,情况各异,但都怀揣着一颗赤诚的教育之心相聚在一起。以笔者所在“王贵林专家工作室”为例,12位学员中2位来自高校,4位来自教研室,5位来自进修校,1位来自装备中心。其中有管理人员、专任教师、教研员和技术人员。毋庸讳言,我们无论开展何种工作,都要受制于我们所处的岗位职责,要在各种规则框架允许下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广义来看,我们全体学员都属于教师这一群体,并无所谓权力,但这不应成为我们在教师培训之路前行的桎梏和枷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工作室这一平台,在各自工作岗位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从事业高度为有关单位和上级部门建言献策,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专业性意见。

三、探究“无用”之用

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往往因其学科属性和自身特点,被一些功利主义者视为“无用之学”,甚至在学术界也遭受冷落。这种观念以工具性为导向,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教育学的价值正体现于其“无用”之用,她给人们带来人文滋养和精神力量,使人们朝着更加文明、更加理智的方向前进。作为教师培训者,我们应该为自己从事教师教育这份事业感到骄傲和自豪,她带给我们奇妙的心灵体验,让我们能以更高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行进在这条布满荆棘但又充满无限期待的道路上。

术业有专攻,思考无边界。作为教师培训者,应当不忘教育使命,牢记育人初心,拿起思想的武器,去追寻真理的足迹,努力突破自身学科视野局限,除教育学、心理学外,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法律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形成全面而又独特的教师培训观,早日成长为教师教育领域和开展教师培训的行家里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推进,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大省广东,教育事业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前进空间。作为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一员,应当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真挚的教育情怀投身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懈努力。

(作者:郝志刚,揭阳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入室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