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掌握作业设计与考试命题的内容常识

作者:汪文华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发布时间:2022-01-12 阅读量:0

本文所说的“作业设计与考试命题”,主要指课堂教学的课内作业、课外作业和单元检测性试卷的设计。当前,教师常用的作业布置方式是,课堂上处理部分教科书上的习题,并组织学生练习教师编制的补充性练习。教科书上剩下的习题一般作为课外作业,除此之外,教师还会发一些测试卷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对于非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教师及年级学科组一般使用统一购买的单元测试卷、检测卷。由于对教科书中习题的编写意图不甚了解,即便试卷上出现“超标题”甚至是错题,教师也不做处理。至于“评价什么”与“如何评价”,多数教师并不明确。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掌握作业设计与考试命题及评价的内容常识,从五个方面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第一,以学定教的动机。教师习惯给学生布置当堂练习作业、布置课外作业,以符合学校规定、避免家长指责。在一些教师看来,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划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是组织考试的主要目的,也是实施学生评价的主要动机。

如果教师将课堂作业作为维持课堂秩序、执行学校规定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作业批改应付了事的情况。由于每天课时数较多,加上备课及学校其他活动,可用于批改作业的时间极少。

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是教师要面对的四种考试类型,需要教师独立命题的主要是单元测试。如果将单元测试的目的定位为划分等级,而不是根据测试结果诊断教学问题,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还会挫伤非“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

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因为学校将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校内福利等挂钩,“指挥”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加重学生的作业量、增加考试次数。这样的动机与教育评价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评价学生,主要动机应该是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即“以学定教”。

第二,依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即知识、能力或态度水平。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需要通过课程予以落实,单元目标要分解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

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是课时学习目标,单元测试命题依据的是单元学习目标,课时作业应该是“学什么就练什么”,单元测试应该是“教什么就考什么”。但是,不少教师对课时目标不是十分明了。有些教师照抄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

不少教师能够凭借教学经验编制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和质量较高的单元测试卷,是因为他们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评价什么”,有助于准确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基于课程标准。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编写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因此,学科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按照“学什么就练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的要求,“评价什么”也要基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等保持一致。

如上所述,教师购买的教案和试卷大多不是教材编写人员、专业人员或专门评价机构编制的,无法保证基于课程标准。同时,“老”教师的“习惯做法”也使得其很难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对于“新”教师和致力于执行课程标准的教师来说,由于课程标准只有对学段目标的规定,没有对学年、学期、单元以及课时目标的描述,这也给“评价什么”基于课程标准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开发学科学习目标体系应该成为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材编写人员、专业人员或专门评价机构以及各地的教学研究人员,要本着服务教师、提高质量的原则,为教师做好作业和命题的示范和引领,加强评价技术和技能的培训。

第四,借助测试设计框架。有专家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是实施基于课程标准评价的前提,也是教师的常态工作之一,并对命题工具“双向细目表”加以改进,提出测验设计框架(见下表),为教师确定“评价什么”提供了重要参考。

image.png

教师借助这个设计框架,可以清晰地呈现出用于测查某一目标或某一知识点的有关信息,从而使命题行为得以规范。

第五,寻求同伴的帮助。孤军作战、自行其事是当下不少教师的工作状态,布置什么作业,测试什么内容,很多教师不愿意与同伴商讨。教育学者左藤学指出,“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但是,“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此,确定“评价什么”,需要教师之间建立“合作型同事”关系。事实证明,虚心听取同伴们关于评价内容的建议,可以帮助教师客观地审查评价目标和内容是否合理。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