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教师专业学习”为教师发展提质增效

作者:汪文华 来源:蒲公英评论 发布时间:2022-04-27 阅读量:0

“出版+”概念首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的何欣于2015年在《出版+: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立体互动》一文中提出,何欣认为,出版不仅仅可以+互联网,还可以+出版、+影视、+游戏、+培训等等。此后,有人提出“出版+文创”(王卿,2018年)、“VR+出版”(王青原,2020年)等。孙海悦在《“出版+”,在变局中谋新局》(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7月6日第2版)又提出了“出版+科技”“出版+美术”“出版+文旅”和“出版+教育”等。孙海悦认为,跨界合作、多元开发,在互利共赢中深化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少出版单位的战略选择。“出版+”,核心是出版主业,加的是创新思维、发展动能,加的是用户需求、品牌价值。

在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为打造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实施精准培训,我们可以拓展体系建设思路和培训模式创新途径,将“出版+”引入教师教育实践领域,完善教师发展体系,优化培训模式方法,探索出一条教师专业学习新路。

首先,“出版+教师专业学习”基于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供给侧机构改革,有利于教师校(园)长学习培训资源的供给方式的优化和优质资源支持服务质量的提高。出版单位的主动介入,可以破解因学习培训资源供给渠道单一、学习者缺乏自主性而导致的支持服务质量低劣的难题。如果出版单位不主动介入,资源就会跟着培训项目跑,缺乏选择性,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势必使资源支持服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甚至缺失。

其次,“出版+教师专业学习”立足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与高等学校、专业培训机构、省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和基础教育学校形成多元化协同机制。出版单位的主动介入,一方面可以带动教师发展体系中的原有主体高度重视教师校(园)长学习培训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出版机构(甚至教育系统之外的其他行业)的介入,对于打破固有的格局,促进原有的教师发展体系主体主动改进支持服务方式,提高绩效无疑也十分有益。

再次,“出版+教师专业学习”致力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精准化学习培训模式方法探索,有利于教师学习培训的提质增效,促进教师学习培训的融合创新发展。出版单位的主动介入,可以将教育系统之外的,包括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学习培训的有效模式方法和有用的制度机制吸收进来,为实行高质量精准化的教师校(园)长培训,提供富有价值的思路启发及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向出版行业的培训工作学习,可以为教师学习培训打开另一扇窗户。

出版单位尤其是教育类图书、期刊出版机构在试点“出版+教师专业学习”项目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供针对性资源服务。出版单位首先要与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校(园)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优质学习培训资源服务。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基础教育学校的配合下,按照“浸入现场—问题诊断—提炼主题—协同规划—众筹资源—生成产品(文本+数字)—推送使用(平台+跟踪)”的流程,切实有效提高资源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第二,开发合作型研修项目。要根据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校(园)长专业发展需求,结合教师学习培训资源的推送和使用,协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发展机构开发教师研修项目。如教师研学游学项目、教师发展共同体(作者发起,读者参与的工作室或工作坊)研读项目、作者送培到县(下校)项目、优秀教师读者访名校(出版单位所在地的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等)项目等。

第三,协作精准化教师培训。要根据地方教师校(园)长培训周期(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与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协作实施教师校(园)长培训。充分发挥出版社背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业优势、聚集专家学者和优秀作者的智力资源优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数字化智能平台优势,以及敏锐捕捉前沿动态、及时跟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优势等,精准推进项目式学习、沉浸式学习、翻转式学习和众筹式学习等实效性强的培训模式。

第四,催化发展式学习成果。要以辐射带动地方教师校(园)长专业发展为目标,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课题引领等方式,孵化生成具有地方特点、区域特色的教师校(园)长个体学习成果,如行动研究报告、教研科研论文、典型实践案例、教育教学著作等,指导帮助基础教育学校围绕学校改进、专项研究、教改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智慧教育实践等形成学校改革发展成果,促进高品质学校打造和高质量教育实施。

孙海悦认为,出版单位与时俱进,凭借多年积累的内容优势和版权优势,多元化开发、全版权运营,逐步从单一内容生产迈向“出版+”融合发展,使优质内容成为连接受众与市场的入口,不断催生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深度融合。出版单位与基础教育教师校(园)长的学习培训实现融合,不仅能够推动自身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发展动能,实现支持高质量、服务高品质,而且,“出版+教师专业学习”也必定能够在推动教师发展提质增效、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及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