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师资培养 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以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例

原创:孙杰 吕辉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11-09 阅读量:0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秉承“责任与担当、团队与研究、拼搏与奉献”的进修精神,创建了“沉浸式”教师素养培训新范式,把强化“提升教师素质 夯实教研质量”作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以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为培训的切入点,以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为落脚点,以“体验实践”为基本特征,让教师参与培训活动全过程,进而引领全区教师踏上学科教学研究的新征程。并期许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引领和激发学校,以及广大教师,不断创新育人方法,提升育人能力,担起时代重任。强化队伍建设,引领研训员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一、精准施策,拓宽教研员专业成长路径

(一)强化政治引领,树立规、责意识

政治素养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解决的是为谁做、为什么而做的问题,它是一切素养的“魂”。为此,学校注重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围绕“向英雄模范那样忠诚、执着、朴实”“恪守师德底线 探索崇高导向”等内容,从严教育管理,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让研训员明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美的誓言是敬业,最永恒的旋律是忘我,最朴实的行为是担当。

二是树立规矩意识。通过学习党规党纪、师德规范,以及开展对照检视、自查自纠等方式,牢牢树立规矩意识,做到底线不破、红线不闯、高压线不碰,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奉献担当的学校内部软环境,让研训员心存敬畏,但不畏手畏脚;敢为作为,但不为所欲为。

(二)重视文化引领,打造团队精神

如果说管理的关键在控制,那么治理的关键就是引领和激活。从“管理”到“治理”,已成为现代学校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学校文化则是现代学校治理的引擎。为此,我们积极通过文化引领,以自治、共治求善治。

一是重发展文化,明方向。世界一流效率提升大师博恩·崔西说:“成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制定一套明确、具体而且可以衡量的目标和计划。”也就是说,没有目标就好像没有罗盘的船只,不知道前进的方向。为此,我们组织全体研训员共同商讨,从工作目标、队伍建设、学校文化三个方面确定学校发展方向。即工作目标:为教师发展赋能,为教育发展助力;队伍建设:爱心、专心、诚心、安心(对教育,对工作有一颗挚爱之心;对学问,对研修有一颗专注之心;对老师,对同事有一颗真诚之心;对成绩、对名利,有一颗安静、恬淡之心);学校文化:相处之法——我们尊重每一个人,工作准则——我们做好每一个细节,服务精神——我们倾听每一种声音,研修要求——我们钻研每一个问题,用人之道——我们成就每一个人,让每一位研训员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使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二是倡团队文化,聚合力。“一个人的梦想只是梦想,一群人的梦想就能成真”。为此,学校采用1+X模式,“1”代表活动主要负责人,“X”代表活动参与者。小到一节学科课的研讨,大到一场现场会的筹备,学校都会有意引领研训员协同教研,多学科合作,变“单打独斗”为“兵团合作”。让大家在共同的参与和实践中增强“胜任感”“自信力”,在碰撞和互助中体验“效能感”“成就感”,在共同的切磋交流中感悟自身的价值、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树立起共同攀登、彼此成就的团队精神。

(三)夯实专业引领,提升队伍素养

研训员是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者、把脉者、引领者,研训员专业水准对于提升区域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学校通过开展“五个一”,即:阅读一本教育书籍(每学期)、创建一个学科团队(专兼职研训团队)、确定一个研训主题、确立一个蹲点学校、培养一批骨干梯队,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致力打造专家型团队。

一是唤醒——设立“百言讲堂”。由班子引领,研训员积极参与,坚持每半月一次的开讲活动。通过“时政前沿、教育热点、专家讲坛”等板块,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赋能深度学习、立德树人时代内涵与实施途径、新课程怎样听评课”等主题开展学习和研讨,拓宽了研训员的眼界和格局,拓展了研训员学科素养的宽度和深度。

二是赋能——开展“悦读共享”活动。在研训员中倡导“读书即生活”思想, 通过“好书推荐”,定期向研训员推送年度“影响教师成长”书单;为激发读书热情,学校还提供必要帮助,订阅了《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购买了《陶行知教育文集》《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教育实践沉思对话录》《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等30余册畅销的学科理论书籍。通过个人深读、集体精读、交流研读、主题选读等方式,有效引领研训员“读好书、好读书”,并通过撰写读书笔记、指导和鼓励进行教育写作,将阅读与研训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阅读中反思,为其发展赋能。

三是助力——组建学科研训团队。为助力研训员专业发展,学校组织各学科创建了3—5人的学科研训团队,全区46名教师以兼职研训员的身份参与学科研训活动,使研训员与基层教师的关系由“面对面”变成“肩并肩”,共同面对教学问题,共同研究、共同成长,促进研训员专业表达和专业成长。

四是提升——拓宽调研模式。通过采取“推门式、沉浸式、订单式、主题式”常规课调研模式,“点、线、面”结合,使研训员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卡点,掌握教师专业成长的痛点,夯实学校教学实践的亮点,进而找准教研指导的切入点。

“推门式”调研 主要采用“听—思—评—研”方式,以听“推门课”的形式,“面状”了解基层学校课堂“常态”和教学常规情况。研训员调研后都要完成调研报告(包括优点、不足、下一步改进措施),并就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集备、培训、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反思及调整。同时,向学校反馈典型问题,提出指导及整改意见。

“沉浸式”调研 通过研训员确立蹲点校,采取“线状”持续跟踪调研的方式,参与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全过程、全方位指导,促进学校骨干教师的成长和薄弱学科的提升。

“订单式”调研 通过学期初下发“业务指导订单”方式,“点状”了解基层学校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典型问题,由涉及到的学科研训员与学校共同商讨,以满足学校的不同需求,促进学校、学科教师的个性发展。

“主题式”调研 每名研训员以学科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关键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目标,在学期初制定一个研训主题来开展教研活动。不同的调研方式,促进了研训员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自我蜕变。

二、精细施策,确保教师队伍整体发展

一是引航——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学科“名师工作室”教研核心团队的作用,实现“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全员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的创新教师群体,让名师工作室与一线教师真正做到同频、同向、共振、共鸣。

二是辐射——打造学科骨干队伍。开展“西市区骨干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选拔出55名骨干教师,制定“立项书”,通过“四渠道”,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引领。

师德引领 带领骨干教师学法规、学身边先进人物事迹,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演讲、优秀师德案例视频制作等活动。

科研引领 鼓励骨干教师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参与区课程改革研究、家教研究、童学研究等,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凝练了教育教学经验。每年骨干教师主持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均占在研课题总数的60%。

研修引领 各校每学期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中,骨干教师承担组织、主讲、主备等任务,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带动和辐射教师群体。

教学引领 以实施“自主教育”“学科思政”“学科实践活动课”为教研主题,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研究等系列活动,先后完成思政精品课例集、高效课堂成果汇编、数学语文实践活动课案例集等。骨干教师在磨练中获得成长,继而形成专兼结合的研究共同体,由骨干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三是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首先通过组织骨干教师作为兼职研训员,建成学科团队,以此发挥骨干的力量,促进各校特色研修活动的构建。结合当前学生课后服务现状,指导学校积极探索校本研修新模式。其次开展了“聚焦课堂质量,提升服务效能”常规听评课活动。采用“听—思(教师反思)—评(研训员、教学主任评课)—研(研训员研讨写调研报告)”的方式,以听“推门课”的形式,“随到随听”“即听即评”,强化对教师常规教学的培训指导,此外还举办了“聚焦素养 立德树人”小学教师语文素养大赛,共设立“听说读写拼”五项竞技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说”的比赛项目中,除了课标题目,我们还设计了能够考察教师语文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的文学、时事热点等题目,历时两周,以赛代训,引领教师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规、责意识的建立、学校文化的打造、专业素养的引领,促进了研训队伍综合素养、研训能力双提升。但打造一流研训队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好的学校就是教师的“成长机会的博物馆”,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将积极引领教师将个人成长愿景与学校发展愿景结合起来,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实干笃定前行,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孙杰,系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吕辉,系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