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校8年来坚持的“自能学习”研究,为此提供了有益借鉴。
“自能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以质疑为核心,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朝着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学习方法不断优化、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方向发展的师生良性互动状态。
要激发学生自能发展,重构课程设置极有必要。在具体实践中,课程设置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课程结构合理、内容选择恰当,包括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二是内容精选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关注学习兴趣和经验。“自能课程”由必修和选修部分共同组成:“必修”着眼于认真落实国家课程,依《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优化和选取,同时学校会依照学科特点开设如语文阅读课、数学思维课、体育素养课等特色课程等;“选修”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结合学生能力、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发相关课程,目前各学科组根据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原则,每学期均开设70余门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主要场所,“自能课程”的构建也必然带来学校课堂结构的变革。在课堂授课形式和教学策略方面,我校的具体举措有:授课形式上以生为本,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了班组制分层跑班教学;教学策略上,倡导教学设计时从教师层面的“激发、引导、提升”和学生层面的“自主、质疑、习惯”6个关键词入手,各学科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了共性和个性兼具的“6+X”教学范式。“自能课堂”的共性是:面向每一个孩子,注重课前预习,以学定教;注重质疑,激活思维;注重知识迁移,多元延伸,力求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身需求的最佳发展。个性即依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进行细化。各学科共探索了18个教学策略。
“自能学习”强调始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活化活用知识,以形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学校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都非常注重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在遵循活动实践性和目标发展性两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创设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在“必修”课程中,学校积极开发了丰富多元的智慧型拓展作业,如“图说时政”、“好家规、好家训”征集评选、“发酵食品DIY”、“彩绘沟井盖”等活动;在“选修”课程中,拓展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引入也是对课堂的有效延伸,课程涵盖志愿服务、学科拓展、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包括“N+1志愿活动”、“校园小农夫”义卖活动、寒暑假“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重阳节“关爱久久、敬老爱老”活动等课程。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了知识的魅力,懂得运用所学认识社会、探究发现,从而理解生活,去创造生活的美好,同时实现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苏建祥 系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