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还原”法则讲名著

作者:毛健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7-08-10 阅读量:0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该文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众人见面尤其是与王熙凤见面的情景。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名著并非易事。这篇课文只是名著的一个片段,缺乏前情提示;又是古白话文,与现代文语言风格有较大差异,有的语句读来十分拗口,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怎么办?我认为,可以利用我们学校践行的“还原”法则,将“还原思维”“还原背景”“还原情境”三要素组合起来设计教学。

还原思维,厘清重要信息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板书、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借助简单的词语、线条、箭头、颜色、符号等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将隐性、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学习效果。

本文是节选,没有前情介绍。课文中除王熙凤、林黛玉、贾母外,还提到了贾母其他的几个孙女等。要想读懂文中人物对话,体会语义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利用还原思维,将厘清人物关系、绘制人物关系图纳入教学预设。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之间的称呼,进而补充小说前情,然后可以通过完善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各自的身份,进而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还原背景,让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清晰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新知识远离学生的经验世界,不能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适时呈现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常识等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打通已有经验与新知之间的盲区,从而为新知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生长点。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王熙凤见黛玉后称赞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初读这番话,以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历,很难体会王熙凤这番话妙在何处。虽然均是血缘传承,但是外孙女属于外姓,嫡亲的孙女一般比外孙女更亲。这一背景资料要及时补充给学生。

课文第一段提到的“众姑娘”,虽然课文中没有写具体人名,但读过原著应该知道,就是指在场的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他们都是贾家的孙女。只有还原了背景,学生才能体会到王熙凤称赞林黛玉的一番话说得有多妙——既夸奖了黛玉标致,又讨好了贾母(指通身的气派源于贾母),还不开罪众姑娘(好似嫡亲的孙女),从而凸显出王熙凤的口齿伶俐。

还原情境,提高对文字的感受力

古代的文章与学生熟悉的表述方式相距较远,使得学生往往难以融情入境。为此,巧妙运用“还原情境”要素,能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从而激活思维、激发情感。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百变玲珑的熙凤初见林黛玉时讨好贾母,巧赞黛玉,哭笑变脸,显露权位的表现,读来实在精彩。这一段描写,学生虽然能读懂字面的意思,但由于涉世未深,不太通人情世故,难以准确把握曹雪芹文字背后要传达的含义。

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经典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欣赏,表演艺术家们在镜头前的强大表现力,能帮助学生体察王熙凤的行为——表情动作变化之迅速,切换情绪、流露情感之自如,能够看透她的内心,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原思维”“还原背景”“还原情境”三要素的运用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组合起来加以运用。如绘制人物关系图,既是运用还原思维达到思维可视化的目的,又将小说的前情与人物关系介绍给学生,也是在还原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