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阳三中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成长为主抓手,探索出“同课异构”教研新模式,提高了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了高效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标新立异,彰显自我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同一节课进行出与众不同的、超出常规的、体现自我教学风格的、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位上课教师都不唯书、无定法、有创新。每一节课,都细心加工、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导学案。同一内容,老师们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不同,但是取得的效果都是同样得好。他们敢于挑战常规课堂,敢于标新立异、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回归本位,导学结合
课堂本位就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顺着学生的需要教,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从整个过程来看教师变得更加睿智,课堂教学富有活力。教师精心设置教学,按照“一主五环”的教学模式去设置导学案,构建“一主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一主”意含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把问题“踢”向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五环”即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知识梳理、智慧碰撞、自主展示、拓展延伸、情感升华),环环相扣,科学结合,构成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课堂上读书画圈、动手操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汇报交流等有效学习场景随时可见。现在我们老师敢教、会教,基本把握住了学生能独立学会的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独立学会有困难的启发学生合作学会;对较深难的知识老师教会。课堂上教师教得智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
三、敢于挑战,追求“真实”课堂
所谓“真实课堂”就是在教师不提前接触学生,在对学情及教学内容只做好预设,进行教学的导。
在课堂导学中看到老师用尽智慧、挖尽心思,在“导”中调动学生“学”,启发鼓励学生学,把学生推进文本,融进教学内容中和知识探索中。虽然有时也出现“导”与“学”的碰撞和尴尬局面。但我们教师总能用适当的方法,调整到“导”与“学”的最佳状态。达到“导”与“学”的最佳效果。
四、全员参与,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提高
活动具有全员性,其目的就是给教师提供公开教学的机会,以此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我们一贯提倡教师要人人有发展,但不求同步发展,提倡人人有风格,但不求同一种风格。每个人都要完成自己的教学想法,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在课堂上都要有所追求,为此对我们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多学习。多向名师学习,让名师的经验发扬光大。经常听名师的课,通过互听互评或校本集备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求名师做好带教、帮教,促进我们教师整体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多琢磨。现在有个新提法“要上好课必须要先磨课”。磨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内容,教与学的方法进行细加工的过程,不通过磨课不可能上好课。简言之,不磨课教师心中就无数,心中无数怎能上好课。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磨教材、磨教法、磨学生,追求课堂最佳效果。
3.深研究。“新课程”需要研究型教师,如果不研究或者研究不深,新课程的实施就不会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那我们重点研究什么?研究教师该如何导、学生该如何学,这是新课改研究的核心问题。
4.重实效。注重实效,就是要追求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教师课堂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什么课,什么课型,都要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实践能力。一节课,应该是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眼、动口、动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无论什么课堂,教师都要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应用意识放在首位,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让我们的学生能说会做,让被动地教变为主动地学。
此外,注重实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特别要关注差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始终强调一条评价标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随机而教”,这也是我们今后课堂必须落实的一项目标。
5.修素质。对我们教师而言“上课”不难,但上好课难,要上好课必须得有高素质。现在我们队伍建设目标是促进教师的内涵发展。“内涵”指什么?就是指“素质”。素质不高不可能上出好课。课堂教学中高素质表现如下:(1)具有较强地处理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能较好地用教材教。(2)精通教法,培养“会学”辅导得法,训练有道,课堂效果好。(3)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善于启发、因势利导,运用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4)语言清晰,简练、说普通话,教态自然大方,板书书写工整,导学案设计合理。(5)教具演示规范、准确、课件制作、科学、使用高效。
学无止境、研无止境,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艺术,只有“艺高”才能让教师有底气,才能让课堂有升华,达到至高至极的境界。我校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研修”力度,让每一位教师早日修成“真功”,成为教学的强者。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第三中学校长 李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