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作文,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的梦想。
“真快乐作文”站在关照作文主体生命特征的高度探索中小学作文的奥妙。它从顺应学生天性、遵循作文的自然顺序以及先放后收、贴近学生的生活等教学原则出发,以情感激励、调控为手段,以无痕教育为支点,以遵循作文教学规律为基础,以学生积极动笔、乐于表达为出发点,从内容构建入手,通过创设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的愉快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嬉戏,在活动中欢呼,在童话中徜徉,在模仿中学步,在想象中驰骋,在创新思维中求新求异……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自然催生真、实、新、活的原生态、个性化作文,找出了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快乐作文”的路子。
发现作文教学规律
作文是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师生备感头疼的“老大难”。传统作文教学中强调的“文必有章”、限字作文等,都是学生起步作文的“绊脚石”。要让学生快乐作文,教师必须冲破传统作文条条框框的技术性樊笼,给学生作文松绑,这迫切需要一条治“本”之“道”,彻底治愈中小学生作文难的顽瘴痼疾。
从2002年3月起,基于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作诗作文与情感的关系论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从解决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实际问题入手,我们确立了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以文明德、以文笃行、以文立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中小学快乐作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课题,致力于中小学作文教学规律、快乐作文的内在情感机理、教学机理等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构建符合中小学生年龄阶段特征的快乐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法,实现教师快乐教,学生快乐学。
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不知道怎样教的迷茫,致使作文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此,成果组基于对“道法自然”道家文化精髓的理解,跳出作文看作文,从教育、语文教学、语言学习、能力形成、语言创新等不同层面,全面把握宏观、中观、微观,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诗话与小说评点中关于作诗作文经验的论述,结合成果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系统探究贯穿于作文教学活动中诸要素之间必然、稳定的联系,揭示出中小学作文教学应遵循的十大规律:
顺应学生天性,即作文教学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即作文教学要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要求;遵循作文的自然顺序,即情动辞发律;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即语言学习的模仿律和循序渐进律;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即厚积薄发律;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即听说读写融会贯通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即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性;遵循能力形成规律,即能力形成的练习律;遵循语言创新规律,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文创新离不开思维创新;遵循文章主体自我表达规律,即作文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
作文教学规律的揭示,消除了教师愁教的困惑,突破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而由此进行的快乐作文法的实践,使沉寂的课堂“活”起来,教师把教科书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要求中空洞的内容具体化,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揭示快乐作文教学机理
为了让教师对快乐作文教学机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实践时有指导依据,成果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影响快乐作文教学形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快乐作文的教学机理:
“真”是灵魂。创设真实的情境,给学生真实的体验,让作文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心灵的自然描绘。
素养发展是核心。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活动(情境)是载体。学生在活动或情境的角色体验中,提升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综合素养。
情感是纽带。快乐作文的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情感因素组成的“情感场”。情感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既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又是教育目的。
无痕教育是途径。课堂上,教师通过无痕教育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作文,学会做人。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即生活,教师把生活搬进课堂,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丰盈学生作文的源泉。
机理的揭示,搭建了快乐作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模型,给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推动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在作文课堂的落实。
江苏省徐州市语文教师朱梅实践了这一作文教学模式后,在随笔中写道: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让学生置身于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自然生成“真、实、新、活”的“原生态”作文,让学生真正爱上了写作。河南省博爱县秀珠小学语文教师刘艳霞说,“快乐作文”的探索,开辟了作文教学的新天地,为教师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范例……
构建无痕教育课堂模式
基于快乐作文课堂教学实践与众多课改实践案例,成果组又探索出无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无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无痕启动;情境体验,无痕渗透;融入生活,无痕迁移;课堂实践,无痕内化。它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从内容构建入手,选择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营造一种内容和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的愉快教学情境,把作文的“技术”性和教育性因素隐藏在情境背后,通过间接、暗示、陶冶、迂回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领悟作文的写法。
该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改变了传统作文课堂教学只教“文”不育人的现象和学生总以被动、应付的态度接受教育的状态。目前,国内已形成以快乐作文为引领的无痕课堂教学流派。
同时,成果组又探索出“三段梯度作文训练导写模式”,即一段梯度——初学时“引”,对初学作文的低年级学生,通过“玩”中学写,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从乐写入门;二段梯度——入门后“扶”,一是“就此写此”,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二是“借此写彼”,巧借经典课文范例,激活学生与范例类似的生活经验,在作文中表情达意,促进写作知识在类似的生活经验中迁移;三段梯度——自由表达时“放”,教师“放手”为作文课“瘦身”,用最简约的指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和生活经验积累,主动自能作文。该模式的实践,填补了教材无作文训练梯度的缺失,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找到了作文训练的抓手,实现了中小学作文训练“低中高”有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稳步提升。
成果组还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构建了七步法教学环节,即“玩、思、说、议、写、读、改”。“玩”是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创设的活动或情境中,玩中观察、体验、探究、思考、感悟,摄取作文材料,激发表达欲望;“思”是让学生构思、打腹稿的过程,想一想写什么、怎样写;“说”是让学生把打好的腹稿说一说,实现思想交流和碰撞,锻炼学生敢于公众言说的能力;“议”是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针对他人说的内容议一议,找出亮点和不足;“写”是学生根据上述环节在头脑中构建的作文框架,动笔作文;“读”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自己的作文,在自由读中给自己的作文挑毛病,在展示读中大家交流、分享;“改”是学生根据读中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作品。
七步法教学的实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实践能力。
构筑“互联网+”读写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重要方式。网络阅读和写作已成为趋势。基于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教客”平台,结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成果组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构筑了“互联网+教客”的快乐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师借助“教客”平台的拓展阅读资源,依学生喜好开辟个性网络展示空间,把阅读、评价、写作、修改融为一体,形成多元互动及读写一体化特色,并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延伸至课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挥实效。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读写兴趣,教师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了学生的海量阅读。
为了保障学生更好地体验成功作文的快乐,成果组还建立了“三‘放’四‘一’三活动”保障机制。
三“放”:放胆、开放、放权。给学生作文放胆、写开放作文,把作文的话语权归还给学生;四“一”:“一低”是降低作文要求,“一卡”是制作生活记录卡,记录自己每天的见闻或亲历,积累真实的素材,“一机制”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包括评价标准、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坚守一个原则”即先放后收教学原则;三活动:一是“阅读伴我成长活动”,统一选择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目,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的形式开展纸质阅读,配合开展“我悦读、我写作、我快乐”和“读书分享,促我成长”活动,结合阅读内容进行读写训练,分享读写经验,实现共同进步。三活动开展以教师“导读”为引领,导趣、导法、导评、导向,激发学生爱上阅读,爱上作文。
保障机制彻底扭转了中小学生不读、怕写、语言经验贫乏等现象,增强了学生的读写兴趣,实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读写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项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专家点评:
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作文,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的梦想。这些几乎很难实现的作文教育理想,都在他(杨克顺)这里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
——特级教师钱梦龙
他(杨克顺)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儿童在快乐作文中彰显生命的本色。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他(杨克顺)让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走向科学与民主的轨道,用民主和科学的“良药”治愈了作文难的“顽疾”,为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