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学校群建设,以深化区域内校际联动发展为核心,注重在加强校际改革内容的积极分享与互动交流、挖掘和彰显学校自身发展潜能与内在优势的同时,逐渐改变传统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孤立式的优质学校建设方式,转换过度竞争所形成的封闭式的区域学校发展样态,通过积极营造协同发展的区域教育改革文化,从而实现不同学校间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在日益强调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学校改革模式,优质学校群建设不仅是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且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构建校际合作对话关系和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将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优势 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长期以来,优质学校建设多采用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学校各个方面的优质化发展。依此逻辑,大多数学校在优质化过程中多被问题缠绕,尤其是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更被视作“百病缠身”的“病校”。优质学校建设的“问题导向”改革过程,促使学校由“弱”变“强”、由“劣”变“优”。这对于急需做出改变或处于迷茫状态的学校来说,的确能给学校的改革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影响:一是在一定范围内为学校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改革内容与实现路径;二是确实能以最直接和快速的方式彰显学校的改革成果。于是,这种优质学校建设方式便成为当前学校谋求发展的首选。
然而,虽其在促进学校变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相关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却发现似乎越改,学校存在的问题越多。以查找、诊断和解决办学弊端或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优质学校建设方式,更多将学校改革的目光和时间聚焦于不足之处。在此期间,校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等也成了需重点检查、审视和整改的对象。长此以往,优质学校建设易被负面氛围所影响,师生会陷入相对紧张、被动和消极的工作情绪中。
毫无疑问,传统的优质学校建设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相比之下,优质学校群建设则把注意力聚焦于学校组织和广大师生所具有的潜能上,以期通过重新认识、展示和积极创造学校自身的优势,不仅使优质学校建设过程充满正能量,而且也更有助于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从聚焦问题转变为挖掘优势,其中暗含着对过往办学治校的肯定,以及对未来改革的期待,能带给校长和教师强烈成就感与希望,进而在观念和心态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更愿意参与到优质学校建设过程中来,寻求主动改变。
一所优质学校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的教育场所,它能够很好地保护和激发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应成为师生向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场所。相较于传统做法,优质学校群建设作为一种以彰显优势为核心的学校改革模式,更能不断拓展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幸福感。毋庸置疑,这些都将成为学校持续优质化的动力之源。
相互尊重 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
优质教育和优质学校的稀缺与不均衡是困扰我国教育改革及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当前很多区域正尝试着通过将不同学校组成办学联盟的方式,来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这表明,由单个学校的独自探索转为成群连片式的校际合作,是顺应了新时代的学校改革要求。
目前,学校优质化建设的校际合作多以名校为核心,通过名校带动薄弱校的方式,去推动区域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这虽能使相关学校,尤其是薄弱校的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快速提升,但囿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办学基础等方面的限制,所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尤其是名校与其他成员校之间应是怎样的关系、彼此间又应如何实现有效协同发展等问题,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通常情况下,不同学校按照是否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会在无形之中被贴上“优质”与“薄弱”的标签。在校级联盟与交流中,作为办学典范的优质学校,因其拥有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常占据优越地位,并成为其他学校竞相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在此过程中,典型校也会成为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先享有者。相比之下,那些被设定为需要大力整改的学校,自然会接受来自各方审视的目光,在不停的检查与评估中,被要求以选定的名校为标准去开展自身的优质化改革。如此一来,所谓的优质化建设也就有了相对固定的模板。
虽然这种名校与普通校、薄弱校联盟方式对区域教育发展有启示意义,但由于缺乏对每所学校同等的尊重,极易忽略部分学校对自身优质化建设的种种看法。各个学校均以模仿名校为依归,便很有可能会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由此可见,打破所谓名校一定优于或高于其他学校的惯有思维,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在彼此依赖、相互支撑、尊重差异、共同发现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区域学校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未来优质学校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
优质学校群建设,注重通过构建学校间彼此信任、平等、敞开式的互动关系,认为学校的优质化发展需要在积极向上、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去共同生成学校未来的改革发展目标,且这一目标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优势,都可以展示各自师生和学校组织中最美好的一面。这不仅使得每所学校在相互分享与借鉴的基础上,都能有机会去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优质化建设之路,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区域学校及其师生的多样化发展。
注重合作 提升学校协作发展能力
当前,为了进一步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积极开展优质学校建设已成为所有学校都必须关注的首要改革任务。但由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区域内的学校个体往往通过相互竞争对资源进行分配。一般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自动流向区域内相对较好的学校。每所学校都竞相成为区域学校的佼佼者,从而在资源竞争中获胜,为学校改革发展赢得更多机会。可见,传统的优质学校建设由学校独自承担,且由此而形成的优质学校也多数是在与其他周边学校的竞争、磨炼中成长起来的。
若区域教育的发展重心在打造几所名校上,就会在校与校之间逐渐形成相互竞争与排斥的关系。而当其成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思路时,也使得原本需要加强团结协作才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变成师生间为了自身利益或迎合某种外界需求而去争相排挤他人的活动。过于看重竞争结果的学校发展,也会使师生和学校自然处于一种时刻保持警惕的封闭状态。鉴于此,传统的优质学校建设方式确实值得认真反思。
未来区域学校的改革发展,不能依赖于办好一两所大规模的名校,而应通过协作发展的方式,不断提升区域内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优质学校群建设的重点,即是鼓励学校间建立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合作伙伴关系,借助真诚交流与分享来推动区域内优质学校成群连片式地发展起来。此外,优质学校群建设也强调通过积极营造合作交流的学校文化,从而使广大师生能够真正愿意在与他人共处中收获成长、共建未来。这些做法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学校协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能促进区域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总之,在学校的优质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不是发现和解决学校办学治校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不足,而是挖掘学校的既有优势,从而积极拓展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学校群建设将其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和确立校际间和师生间的关系,认为应逐渐从单个比拼式走向互动合作式。
学校不是孤岛,教育也更不能成为孤岛。学校的优质化建设既需要学校内部成员的通力协作,也需要校与校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合作联动式发展。优质学校群建设紧扣“聚焦学校办学优势”与“构建学校合作关系”,必将为区域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张新平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冯晓敏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AHA16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