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学科素养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作者:魏一营 来源:上海市民星中学 发布时间:2018-08-10 阅读量:0

一、合作学习产生的背景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概念上说,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提高性学习。从特征上看,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参与式的学习合作,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笔记、消化内容,在课后辅以大量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种传授型教学法,学生也已经基本适应,能够对较大量的知识进行吸收性消化,是其优点;该种教学形式有知识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教师们能够较为充分地体验到支配感和自己的重要性,对此教学法也颇为青睐。

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自主学习能力弱,探究性能力得不到发展,缺乏合作意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难形成学生的创造力,与当前的社会需要和人才需要脱节。因而,改变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并使之全面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也是如此。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科学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应该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者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实现优势互补、分享共进,在群体提高的同时提高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学习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知识建构过程,也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施合作学习,也适合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个人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较多困难,因此,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

二、目前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合作学习是系统的学习策略,一般都需要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数量上一般由2-6名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提升每个人的水平,提高学习小组的整体成绩,实现合作形式下的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几年来,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模式:

1.提出问题,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解决

该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并互相解答,在答疑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上可以灵活,可以是学生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回答,也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某个学生回答或者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计划设置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的重点是思维训练。教师通常都围绕文本的理解设置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也通常通过文本的表层意义,引导学生探究表层义下所隐含的深层意义,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思维。

2.学生表演,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以激发学习兴趣

以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语文课教学中,课本剧形式的表演;诗歌类的朗诵;文学类文本的表演式解读;学习成果的小组总结;都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这种形式,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表现中练习并提高,在表现中思考和总结,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式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生成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分享成功、共享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尤其适宜于此学习方法。“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文本作品的讨论中,争议的是情节和手法,形成的是认识和能力。学生间不同的认识产生思想上的撞击,对于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深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合作学习对教与学的影响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较为有效的学习形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学习中的合作,提出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合作学习的思想。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学习对当代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分析,学生记笔记;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出试卷进行检测,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较为呆板。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提供学习支架,为学生的学习做知识建构,构成了和谐高效的学习模式。

在合作学习中,语文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地分析课文,而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呈现。《项链》一文中,学生不再是听教师给主人公下结论,而是由学生进行分析。例如:路瓦栽夫人是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她是不是有积极进取的一面,这些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更加立体。正如刘再复先生所言,“人物评价,应该由扁形到圆形”,才能使得评价者更加全面地观察事物,进而正确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有了平台,学生可以不再是完全接受老师的思想,而是由教师的启发,生成自己的思想。

合作学习也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语文学科素养中的表达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提高。合作学习有学习成果展示环节,该环节能够使学生淋漓尽致地进行合作学习框架下的表达,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持续提升;合作学习中的资料整理,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写作论据积累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第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相对欠缺,自我意识较为浓厚。当代社会的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靠个人力量很难奏效。社会的发展需要合作,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由2人或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想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合作,以集体提高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与培养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力定会大幅度提高。

在文言文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中,部分学生觉得语言比较生僻,难以理解。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一起解决注解上没有注明的生僻文言知识,分工协作,协作后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历史知识进行了情境性假设,并通过这种假设理解文本,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由于是自主探究合作完成的,学生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第三,改变了课堂上关注点的不均衡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平等意识。

由于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主要手段,在学校里,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关注点的不平衡问题。成绩的好与差、家庭状况、学生能力的高低,都会使课堂上的关注点有差别。

合作学习采用分组的方式,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一定程度上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讨论成员之一。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大家的锻炼机会均等,特别是语文学科,在素养提升上也就增加了机会,而且是均等的机会,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民主,这种氛围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并持续进步。

第四,改变了学生学习上的不主动现象,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需要完成共同的目标,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要求,小组学习才算是获得成功。在此前提下,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容易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目标完成的需要和荣誉感的驱动,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升。

学生学习的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学、文化的载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更优于其他学科。在知识积累、文本阅读、思维深化等方面,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四、合作学习的主要策略

1.确立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

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随之而制定计划、确定方法、设置检测与检查形式,就能够构成完整的学习与评价环节。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略。合作学习实施前,教师须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哪一方面的知识,提高哪些技能,教师均需要做明确要求。目标的确立,还要使全体学生认同。

语文学科的素养,通常在文本学习中潜移默化得到提升。根据语文学科素养的达成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下达学习目标的达成要求,但是学科素养的达成目标,必须在文本的学习中实现。例如在《石钟山记》的学习中,根据作者苏轼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完成学习中的探究活动;通过分析郦道元、李渤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逻辑能力。

2.选择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主题

合作学习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和特定的主题来进行的,因此首先要确定有意义的合作主题。合作主题没有效果,那么合作学习的意义也就不明显了。   

在学习内容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首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选择难易度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学生合作学习可能难以实现学习目标,难度较小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就能够完成,也不必要进行合作。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兼有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的学习意义,通常与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不同,在难度上不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但教师也需要对合作学习主题进行选择。选择中,关注逻辑意义上难度不是特别大的学习内容即可。

第二是选择主题形式开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逆向思维,适合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触点,让学生对合作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为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苏轼的《石钟山记》,在石钟山命名原因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讨论,各抒己见探究命名的真正原因,探究中,学生还会有兴趣了解有关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生成其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思维与能力;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者最终想要阐述什么哲理,可以进行开放式合作探究;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选材上的设计,也符合合作学习的设计要求。

第三是合作主题的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成长的需要。合作主题尽量设计得让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有兴趣,有预期的成就感,学生的参与度就会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就会更加明显。

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在思维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有一定的提升,而且把思维发展与提升定位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适的合作学习主题能够较大程度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能够在巩固学生常用思维的基础上,产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多向性,激发学生思维的触点向创造性思维过渡,形成学生对合作学习内容的多维认识,生成学生能力,固化学生学科素养之积淀,最大限度地为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3.把握适宜的合作学习时机

如前文所言,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学习时间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因而,合作学习的策略,还包括选择合适的时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首先可以选择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且有争议的时候。学习任务复杂,个体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分工、互相帮助、共同探究,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并完成学习任务。在执教《回忆鲁迅先生》一课时,就作者萧红写作的选材,我提出了合作学习的问题:“鲁迅是一位伟人,作者为什么选择了一些小事描写鲁迅?而且描写中多细节?”问题看似难度不大,但却需要结合作者生平,关注文本的主题,分析作品的写法。难度不大但又比较复杂,是较为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该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掌握了作品的写作手法,懂得了“知人论事”,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学生思维受阻时,也是进行合作学习的较好时机。学习内容出现了难点、疑点、争议点,学生的求知欲和困惑感能够激发其强烈的学习需求,面对难点的阻碍,学生会比较自然地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在探究、合作、交流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

4.教师要做合作学习的主导者

首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支架。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提供学习的支持与帮助。

第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进行指导。该指导包括限定(通常为较为灵活性的限定)学生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提示学习的顺序,提供学生学习所用资料,完成学习的组织形式,规定须掌握的知识和提升的技能,公布学习后的考核办法等。

第三,教师还应该为合作学习营造学习氛围。在教学班内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尤其重要。只有这样,师生对话才能更加和谐、高效。

影视、音乐等手段,可作为营造氛围的重要方法。在执教《回忆鲁迅先生》的过程中,我播放了电影《黄金时代》中与文本有关联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执教《蒹葭》一课前,我播放了歌曲《在水一方》作为引入,在给学生提供支架、营造氛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氛围的营造,也在提升语文学科素养之一的鉴赏能力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5.关注小组发展并使小组间基本平衡

合作学习在几个小组间进行,保持小组间发展的平衡是必要的,教师需要控制小组差异。小组成员的组合应该多元化,组内成员可以在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成员应各有特长。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即可接触不同观点,扩大知识面,实现互补共享。

小组发展平衡还包括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别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和表现机会,教师应该关注游离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的个别生,保证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语文学科素养中提到:学生“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里的学科素养要求,事实上涵盖了不同的层级:“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一般学生都能够达到;而“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则有一定的难度了。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选择适合学生的层级,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实现学生整体的共同进步。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关注小组间的平衡发展,关注小组内成员的进步,只有这样,在实现了小组的持续进步之后,才有可能使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6.进行公正科学的学习评价

合作学习需要公正科学的学习成果评价。教师应对小组在学习中获得的成绩进行公布并对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成绩突出的小组给予实质性的表扬与鼓励。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结果总结。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包括:(1)小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如何;(2)学习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如何;(3)小组下一次合作学习的增长点。

学习评价应该有书面记录,对每次合作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定期进行学习总结,对先进的学习小组进行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关于合作学习的反思

1.合作学习的实施须选择适合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或任何形式的课,都可以高效实施合作学习。诚然,任何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里需要考虑教学的投入与收效。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在起始课上采用合作学习,一般只是加强了预习。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层面难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必须借助于教师的分析。

所以,如前文所言,合作学习要有时机和内容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形式的华美,在校园内形成规模宏大的合作学习之风,未必可取。因此,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课施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教学,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

2.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时间需高效运用

合作学习需要讨论,需要学生展示,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这样,教学时间经常显得紧张。而展示和讨论,又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环节。欲实施合作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加强小组建设,形成固定的或者相对固定的小组合作模式,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3.合作学习中努力使小组成员发展平衡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小组成员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却经常出现另外一部分成员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的现象。所以合作学习需要进行有效组织,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发挥得更好,发动小组内全员参与,实现小组内所有成员的提高。

加强小组建设,小组内要合作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每个成员都有任务,每项任务都需要思考和操作,这样小组建设就能够最大限度发动全员参加,实现提高每一名成员的目标。

4.合作学习中做好教学秩序的管理

合作学习中的讨论、展示活动,与常规教学不同,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会出现课堂秩序与常规课堂不同的情况。针对此,教师需要加强课堂秩序的管理和调控,不能因为讨论等活动,使得课堂秩序不利于学习。

5.合作学习中师生课前准备需要更加细致

目前的合作学习,存在随意性强的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师课堂教学中随意组织了合作学习,缺少教学设计,老师放开后收不回来,合作的随意性导致了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加强教学设计,是提高合作学习课堂效率的关键。

6.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很多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表现为学习形式热闹,学习内容空洞,学习效率低下。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预设性,课堂上,学生表现欠佳,课上讲话,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作者:上海市民星中学教导主任 魏一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