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的选文,注重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精选出行文流畅,语言规范,描述生动,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文章。在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地朗读所学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要明确各学段的朗读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对各个学段的朗读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低段,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得准确,让学生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学生读准确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轻重、快慢、停顿等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因为同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我喜欢画画。”,如果把“我”重读,强调的是谁喜欢画画;把“画画”读成重音,强调的是喜欢什么。
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教师在学生默读前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学生默读后,要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默读效率。让学生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让学生在略读后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高段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默读速度,一般情况下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师可以采用以问促读的方法,通过问题的导向,促使学生体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也可以采用以讲导读的方法,通过适时的讲解、点拨,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味”。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通、读懂、读出感情上下功夫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上下功夫。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扫除字词障碍,容易读错的字先正音,容易读破句的段落,先帮助学生把意思理解清楚,有些难读的地方教师在示范读后,让学生模仿朗读。通过教师的语音规范、感情真挚、流畅自然的范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通过朗读的示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其次,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入目。每个词读准,句句通顺,通过声调、节奏等变化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情感的投入,渗透与表达,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情唤情。最后,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评价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朗读后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从朗读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如果让你来读,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通过朗读后的评议,既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留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恰当地选择阅读方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得次数多了,自然就会了解课文的意思,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每次读都要有要求,通过问题的导向,促使学生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精妙,教师要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散在朗读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做到语文课上书声琅琅,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恰当地选择朗读方式。可以结合所学课文文章体裁的特点,采用范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形式,尽量扩大朗读的面。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和复述、背诵积累、想象说话等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朗读训练的形式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知、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语言的积累。
让我们引导着孩子们,在语文课上感情真挚地朗读吧,让伴随学生成长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花园,让学生在读中聆听花开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美好,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十五小学校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