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合作式学习

作者:夏红林 来源:江苏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3-04 阅读量: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合作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和合作,提高竞争意识、体现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合作式学习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课题选择。合作学习主题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又要兼具时代气息,也可以把当前时事中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介绍给学生,根据现实性、创造性、科学性和典型性来确定课题。

教师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而且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信息的引导者。”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和技能的点拨者。教师的任务首先是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求知欲和创造欲,形成相互讨论、质疑、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氛围;其次是指定课程目标,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及目标结构,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并分配合作任务,同时重视任务的落实;再次是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让学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堂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表达、倾听、评判与赞赏别人等技能。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之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升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合作形式。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有:讨论式、游戏式、故事式、制作式、调查式和看图分析式、历史短剧式等,其中讨论式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式合作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正确运用讨论既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加深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成果展示。在进行结题的答辩、成果鉴定及评价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以强调协调性和互助精神。实践证明,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的单向接受知识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心小学 夏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