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枢纽,但在现实中,能担此重任的教师却不多。这与教师自身不具有批判性思维有关,但更多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意识相关。比如在语文学科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的教师更重视“文采、气势和技法”,偏爱“审美趣味与艺术品位”,而忽视了说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创造知识、合理思考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练习。
现实中,不少人对批判性思维存在误解或不了解。误解多来自望文生义,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负面的批判。这样的误解导致一部分人拒绝批判性思维,另一部分人则以批判性思维的名义对不喜欢的东西肆意批判;另有一些人虽然知道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各种专用词语,但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当我们观察现实会发现,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或不了解会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比如,教师知道理性、开放是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也知道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底指什么?很少有人能回答。
与此同时,教师对教学法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浅层次。比如,不了解启发式教学,不知道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开展教学;不具备指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分析问题和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每位教师都应该接受关于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系统培训。在技能方面,有6项技能是教师应具备的:一是能指导学生提出和分析探究性问题;二是了解论证的主要构成和标准;三是能指导证据的收集,判断证据的质量、相关和充足性;四是了解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可检验的解释性假说的原则;五是能辨别隐含前提和假设,了解构造反例和进行假想推理的技能;六是能指导分析性和“正-反-正”格式的研究性论文写作。
所谓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指的是实现培养批判性思维人才的各种教学法。这是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进行讨论、项目研究、互助学习的教学方法。我们把这些统称为问题导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简单地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构造引导性的问题(导读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材料,然后在课上依据这些导读问题,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如苏格拉底反诘法、学生互教互学、小组讨论、课堂测试和练习交替等),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探究及课后学习,从而以问题为线索完成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这种课堂教学的灵魂是问题引导和师生互动。
完成这种问题引导式教学,需要教师扮演好“苏格拉底—教练—认知活动主持人”的三位一体角色。同时,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这一点更紧迫也更难,因为批判性思维是品德的塑造,需要教师言传身教才能实现人的转化。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如何让学生觉得用自我批评来求进步是正常的事,如何养成倾听他人意见的君子之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行为,还包括教师课上、课下的言行举止,包括教师在学生提问时的微笑,对学生不成熟意见的倾听姿态,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的坦率承认,对学生的探究和不同答案的引导和认可……这样的教师,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精神和能力的教师。
我们一方面强调教师的技能培训是重中之重,没有全面系统的培训,教师不能实施问题导引的互动性教学。另一方面,培养自立自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学习、谨慎思考、开放发展。这是教师自身的精神、品德、习惯、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转变。如果教师自己完全是自我中心和功利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