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乡村小学及语文教师在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存在的重课本轻其他、重校内轻校外、重常规轻特殊、缺乏开发意识和缺失利用能力的问题,应该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建议,建立旨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加强研修,从而做到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五个三”。
第一,开发途径需要“三来源”
乡村小学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主要包括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和自然环境三个来源;它们是开发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宝库。
在乡土文化方面。乡土文化承载着基因,传承着文明。它包括方言土语、民歌童谣、民间美术、地方戏曲、传统技艺、传说故事、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和家族族谱等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馆、纪念碑亭、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名胜古迹和祠堂庙宇等文化场馆场所,以及传统小吃、地方特产等其他文化遗存。
在民风民俗方面。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等传统节日所进行的送灶神、贴春联、迎财神、舞龙灯、划龙舟、吃粽子、品月饼,以及婚礼、葬礼等,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也是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在自然环境方面。自然环境是由水土、地域、气候等自然事物形成的,乡村是自然环境的载体之一。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理应是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它既包括古树名木、名花异草、虫鱼鸟兽等,也包括山、河、江、湖和天然森林等天然景观,还包括特色建筑、主题乐园、旅游景区和各类公园等人为景观。
第二,开发过程需要“三用心”
乡村小学及语文教师在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在以利用引领开发,在资源分享、挖掘和开发上做到专心、细心、耐心。
一要专心于资源发现。城市、县城和乡镇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外课程资源,乡村更是如此,且独天得厚,有许多是其他地方望尘莫及的。乡村小学及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用专业性眼光,去观察和发现周边和身边的,有待开发和利用的,本土化的课外语文课程资源。
二要细心于资源挖掘。乡村小学及语文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已经拥有的各种课程资源,更要积极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如网络媒体的、学生家庭的)。做好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挖掘工作,首先,学校需积极创造必备条件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其次,教师需小处着眼、细节着手,细心挖掘出有价值的资源。
三要耐心于资源开发。发现资源是前提,挖掘资源是基础,开发资源并被利用才是目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资源开发要在实处着力、实处用功,方能形成实质性成果。课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复杂,需要经历收集、选择、加工、论证、使用、评价和优化等阶段,不可急躁,要有耐心和恒心。
第三,资源利用需要“三进入”
乡村小学语文课外课程资源需要通过“三进入”,为小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增添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积极发挥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独特作用。
一要进入语文课堂。开发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直接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语文实践,并与课堂教学资源共同发力,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语文教育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都需要课外课程资源进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课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二要进入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不仅要将其有机进入语文课堂,还应该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上有所作为,也就是将基本成熟的语文校外课程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内容,或者将其纳入乡村小学校本课程体系,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本土化语文课程,或者成为打造品牌、建设特色学校的一种选择。
三要进入德育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基础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语文学科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具有独特作用,是主阵地之一。语文课外课程资源来源于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和自然环境,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内容;活动育人,课外课程资源责无旁贷。
第四,资源提质需要“三结合”
与城市、县城和乡镇小学相比较,乡村小学办学条件较差,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能力较弱,进行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短板和弱项较多。提升课外课程资源质量,靠外力支援不是根本,最重要的做好“三结合”。
一要与综合课程建设结合。乡村小学语文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仅是语文学科自身的任务,还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综合课程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语文课外课程资源在综合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价值十分重要。课外课程资源与综合课程建设结合,更能彰显其价值。
二要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乡村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在乡村,其基因在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和自然环境等。一所学校的历史延续、办学传统、校风传承、学风继承等,都是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本源,两者之间是相融相通的。课外课程资源与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更能使乡村小学富有特色。
三要与乡村教育振兴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为加强乡村小学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契机、难得机遇和有力保障。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利于提升语文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是新时代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五,成果增效需要“三开放”
乡村小学语文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基于此,其成果需要通过开放来增加效益,并在交流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一要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小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将走向以综合课程为主,语文学科以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一直居于显要位置。跨学科、跨领域,资源融合,是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要求、新机制。语文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与综合课程建设结合,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应该说是其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所在。
二要向综合实践活动开放。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课外与校外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成为必修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相互开放,有利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品质。
三要向兄弟学校地区开放。这里的“开放”,首先是指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领域,因乡村小学条件较差、能力较弱,需要广泛获得兄弟学校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保证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质量。其次,所形成的成果也应该积极开放,向兄弟学校地区提供经验教训,并从兄弟学校地区获取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的意见,促进效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