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双减”下的“双增”

原创:窦玉贵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1-12-14 阅读量: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双减”政策的实施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学校的作业过多,二是学生校外的补习过多。“双减”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从“分数本位”走向“健康本位”“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么,作为学校而言,要立足教育“双减”这一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推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新格局,在“双减”的基础上抓好“双增”。

一、增拓学校课程的设置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提供的产品是课程。因此,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学校要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在满足供给侧上下功夫。正所谓“乐此不疲”。学生喜欢,适合学生,学生才不会觉得是负担。

中央要求“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勇说:“如果说,学校课程育人体系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实施质量的话,那么,学校课后育人体系则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这两个体系,一个致力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基础,一个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可见,学校开设丰富的课程设置,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一)增拓课程类别。在国家课程保证开足开齐的同时,增设丰富多彩的拓展课程,努力做到“总有一款适合你”。诚如手机或电脑的APP一样,对什么感兴趣、想学什么,就有相应的“课程”。做到因材设课、因材施教。

(二)增拓课程呈现方式及空间。台湾作家黄武雄先生在所著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中提到: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因此,课堂是个多变的时空,广义的课堂不仅是教室,工厂、车间、大自然、网络都可以作为课堂。台湾作家黄武雄先生在所著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中提到: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因此,学校在“窗外”,课堂要“辽阔”。一方面这样就要求教育、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还应该有家庭社区、工厂、线上线下等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完全可以打开课堂,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去学习,带到美丽的大自然去上课,带到工厂、车间、社区去体验,登录云端、网络虚拟空间去畅游。这便是最真切、最鲜活的教育情境。将“走出校园”与“走进校园”相结合,加强与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的联动,开展多样态的拓展活动、深度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最真切、最鲜活的教育情境。同时有效整合社会教育机构资源,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聘请校外有资质的专业人士任教,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每天埋头于“窗内”教育的同时,也应抬头望望“窗外”,让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推开那扇关闭的窗,实现窗内与窗外的联结,让外面的空气流进来,让我们的学生看见外面的美丽风景。诚如周春梅老师在《一间辽阔的教室》里所说:“课堂能引发无尽的想象,思绪会飞往遥远的未来,当学生回望童年、少年和青春的教室,辽阔的空间尽是梦和诗。”

(三)改变课程设置比重。国家有课程设置要求,亦有课程实施纲要,但部分家长、学生,甚至是老师,认识上还有“主科”“副科”之偏见。无论是家长、学生,甚至是老师,之所以还有“主科”“副科”之偏见,一方面是因为考试(尤其是中高考)考与不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课程设置的时间也比重也有主次差别。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要增加学生艺术、美育方面活动、课程及学生体育健身时间,增加学生体育、艺术、户外运动和劳动的机会。

二、增强教师素养和育人能力

教师职业充满琐碎,极易在繁琐中充满倦怠,特别是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教育优质资源不足、校际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下,家长对教师单方面的期望不断提高,使得教师压力重重,出现网上流行的说法——“佛系教师”。而当下“双减”政策的提出,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作为教师,要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要不断增强教师素养和育人能力。

(一)增强教师对“双减”重要性的认识。“双减”政策的实施,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具有深远意义。作为教师自身要理解、接纳、执行“双减”政策,做“双减”政策宣传者、实施者。“双减”不是“躺平”,不是成为“佛系教师”。“双减”,减的是内卷,增加的是教师对职业的专业素养;“双减”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教师自身的育人能力。

(二)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常把教学环节分为“备、讲、辅、练、批、评”。因此上好一节课,“备课”环节尤为重要,教师要进行结构化备课,我们常常依据建构主义去指导学生学习,其实我们忽略了老师更应该利用“建构主义”去备课。从不同角度和视角进行、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需求出发、从本学科到相关学科和其他资源整合。总之,“双减”的前提是课堂增效,课堂增效的起点是教师对课标、教材研读、把握、执行。教师要做到脑中有“根”(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胸中有“标”(课程标准)、腹中有“书”(教材校本化解读)、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法”(教学观念和方法)、手中有“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增值教师的作业设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里指出:“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可以看得出,作业功能从学生角度来看,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对教师而言,是检测教学效果、分析学情、改进教法;就学校方面,是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首先定位于功能,然后在作业设计导向上、形式上、内容上、总量上精心设计,不仅有巩固知识、也有形成能力、培养习惯,更是注意知识、能力、习惯的融合,做到精细、精炼、精准。

(四)增补教师的育人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这就说明,教师不仅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有高超的育人能力。特别在“双减”的背景下,这一点就更尤为重要。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主要是“教书”,而“育人”是班主任的事儿,或者只是“教书”的副产品。其实不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教书”是为了“育人”,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首先,作为教师从专业水平上来看,由“专科教师”向“全科教师”转变。不要认为只是精通某一学科、某一专业就可以了,更要博学多才、触类旁通。尤其是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因为基础教育是追求宽度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学生尽可能的全面发展,喜欢上学习,展其特长。其次,作为教师从职业身份上来看,由“学科教师”向“成长导师”转变。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科知识,更要利用课堂、课后服务、课外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日常表现、家庭氛围等,帮助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实自身实力,提升育人能力,助力学生全力参与学习,促进全面发展。

(作者:窦玉贵,内蒙古敖汉旗下洼初级中学)